据江淹《杂体诗序》可以知道江淹创作《杂体诗三十首》是针对当时理论界存在的“各滞所迷”、“贵远贱近”、“重耳轻目”倾向而发的。江淹正是通过创作拟古诗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五言诗的观点。“拟古”是文人进行创作的一种途径。江淹在《杂体诗序》中说到:“今作三十首诗。教其文体。虽不足品藻渊流。庶亦无乖商摧云尔。”摹拟不仅是一种学习借鉴也是一种和前人交流的方式。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分别模拟了三十种其前的优秀诗作,除第一首《古离别》模拟无名氏古诗外,其馀二十九首按时代排列并标明所拟作者。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专门选取优秀的五言诗进行模仿,这既是对五言诗发展的一种肯定,同时又是一种探索。这个探索过程充分展现了江淹选择和批评的眼光。逯钦立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从汉代李陵到齐代汤惠休共收录三百四十多位诗人,江淹从中选取二十九位诗人。对后人品评五言诗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在萧统的《文选》中收录了这二十九位诗人中二十六位人的作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也受到影响。
从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可清晰地看到五言古诗的发展流变:从刘桢到左思、刘琨,从嵇康到玄言诗,从张协到谢灵运,以及玄言诗到山水诗。正因为这样,尽管江淹本人并未们明确说他的总结五言古诗发展史,事实上已经构架了一部五言古诗的史纲。
在《杂体诗三十首》中江淹选取自汉代古诗到刘宋末的汤惠休共三十家的诗体,对每一家各仿作一首,以下结合《杂体三十首》中拟作与被拟诗人的作品,选几例加以对照: 第一首《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及其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前两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的语意。“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这其中有一种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感触。“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这里又化用了《古诗》“各在天一涯”的句子。“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菟丝”下省略了“女萝”《古诗》有“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是比夫妇的相依存,“水”与“萍”的比喻亦是此意。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江淹“善于摹拟”。《杂体诗三十首》是江淹代表作,萧统的《文选》中全部收入。李善注日:“江之此制,非直学其体,而亦兼用其文。”这句话中的“体”是兼指题材、风格。“文”是语言文字。这首摹拟诗化用了《古诗》中的一些语句,熔铸得浑然一体。
在其它拟作中《潘黄门述哀》中江淹化用了潘岳《悼亡诗》中的一些文字和其相关题材的赋中的意境中“青春速天机。素秋驰白日”一句受《悼亡诗》其三中“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的影响。
又如《陆平原·机宦》这首诗中也有好几处化用陆机的诗和赋得词语与意境。如“殂殁多拱木,宿草凌寒烟”这种造境,很明显受到陆机《怀士赋》“感亡景于存设,惋聩年于拱术”的等句子的影响。江淹在对诗句意境的巧妙运用的同时,也准确地把握了个体风格。如《杂体诗》中同样为山水游览方面的作品,也出现各自不同的特点。《殷东阳兴瞩》就显得比较平淡。《谢临川游山》和《谢法曹赠别》则体现出玄言味的轨迹。
被钟嵘称为“华艳”、“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张华的诗。在江淹的拟作《张司空华离情》这首诗中很符合张华这一特点。其诗开头两句“秋月映帘栊。悬光入丹墀”即从张华《情诗》“明月曜清景,咙光照玄墀”而来,“佳人抚鸣琴。清夜守空帷”二句也融合了张华诗中“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及“幽人守静夜,回身人空帷”等句。
由于这三十首摹拟诗跟原作都很相似,迷惑了不少的名人大家,这种有趣的现象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例:《魏诗》卷七曹植名下的一首诗实为江淹《陈思王曹植赠友》开头两句:“君王礼英贤,不�千金璧。”以及中间的“从容冰井台,清池映华薄”两句。在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还有几处误收的情况:把江淹的《颜特进侍宴》中“太微凝帝宇,瑶光正神县”两句归入颜延之名下,收在《宋书》卷五中。还有江淹的《谢临川游山》中的诗句“且泛桂水潮,映月游海�”,收《宋诗》归颜延之名下。江淹在拟作之前对所拟作者的创作风格应该有较深入的了解。
江淹的摹拟之作不仅仅是模仿前人的创作手法还有他的体悟,他能从每个被摹拟的作者的切身的感受中去摹拟,这是比单纯的摹拟更高一层的创作。这也是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能被后人这么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拟古推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江醴陵集题辞》:文通《杂体三十首》,体貌前哲,欲兼关西、邺下、河外、江南,总制众善,兴会高远,而深厚不如,非其才绌,世限之也。
《杂体诗三十首》是南朝文学家江淹的组诗作品,是所有诗评家诗选家公认的江淹代表作。这是一组摹拟之作,被树为拟古诗的典范。这三十首摹拟诗跟原作都很相似,迷惑了不少的名人大家。江淹在模拟的同时从“意象”“句法”“诗歌体式”“声律”等角度对原有诗作进行多方面的因革和创新,从而实现了诗体由“复”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