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官到高安,夏季六月经过庐山。我知道那里风景十分有名,却不敢久留。逗留两天,从山的南麓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高耸立,互相倚靠。溪水在石间奔流,那声音如同雷霆,又像千百辆车同时行进,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惊惧,即使是长江三峡也超不过它。所以那桥就叫三峡桥。过了桥向东,沿着山路溪流走,那水平得像一幅白色的丝绢。一旦遇到横挡着的巨石,汇聚成的旋涡像大车轮,旋转激荡,显示出水的无穷的变化。有一个院落建在那溪流的上游,右边靠着壁立的山石,左边下临溪水。那壁立的山石脚下,有一座僧人诵经的房子建在那里。奇峰怪石,好像飞舞在它的屋顶之上,杉树松树竹子横生倒长,各种野草互相纠缠。每逢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在堂内的人都怀疑那些山石草木会要压下来。询问那些熟悉庐山的人,他们说,虽然庐山名胜很多,这栖贤大概是数一教二的。
第二年,栖贤寺的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见我,说:“我们这座僧堂从修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瓦也碎了,木也朽了,无法招待各地客人了。惠迁能够用他辛勤劳作把它修整一新,完整雄壮,深邃严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愿求您写篇文章把这事记下来。”我闻听有人说过,求道的人不是为了追求饮食衣服居住处所的优越,然而让他们饮食充足,衣服完整,住处安全,使他们求道时无外界干扰,那么他们修道也容易。这就是古代通达事理的人一定要依据山林建造房屋,储存蔬菜米粮,用来接待各地的游客的原因,也是二位和尚不懈努力的原因。读书人生活尘世里,纷乱的变故每天在面前遇到,而内心里没有一天忘记道。何况在深山的崖边,荒野的河边,有屋可住,有饭可以吃饱,是非荣辱见不到也不去想,却怎能把道忘却而不懂了呢?孔子说:“早晨听到道晚上就死也行了。”现在在世俗学问上努力追求不止,却不明根本道理,即使勤恳辛劳直到老死,我知道他也是一无所获死的。如果有一天听懂了根本大道,即使立刻死掉也没有其他事可惦记的了。所以,我借着智迁、惠迁两位和尚叫我写文章的机会,把这个意思告诉来这里的人,怎能没有人了解呢?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东南傍鄱阳湖。相传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庐居于此,因而得名。
栖贤寺:又称观音洞,位于南山寺北侧的栖贤谷口。
元丰三年: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79年)。
迁:贬谪。
高安:宋时筠州治所,即今江西省高安县。
胜:风景美丽。
涉:进入,到。
阳:山的南面朝阳的一侧。
栖贤谷:在庐山山阳含鄱口南,是庐山三大谷之一。
岌嶪(jí yè):山石危耸的样子。
雷霆(tíng):雷暴、霹雳。
震掉:使人恐惧而提心吊胆。震,恐惧、害怕。
自持: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峡:长江三峡,即巫峡、瞿塘峡和西陵峡。
东:向东行,名词用作动词。
循(xún):顺着、沿着。
白练:白色的熟绢。
横触:激流冲击。
汇为大车轮:意为水流横触巨石,惊涛卷雪,状似车轮。
穷水之变:穷尽了水的各种变化状态。
据:盘踞,占据,这里是位居的意思。
俯:俯视,向下看。
趾(zhǐ):脚,底部。
翔舞:飞翔、舞动。
箭:竹的一种。
植:生长。
葱蒨(qiàn):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纠:纠缠、纠结。
压:垮塌下来。
习:通晓、熟悉。
兹(zī)山:这座山,指庐山。
盖:表推测的意思,有大约、大概意。
一二数:即数一数二。
长老:佛寺中的住持,由年高德昭者担任。
谒(yè):拜见。
瓦败木朽(xiǔ):屋瓦残破,柱梁腐朽。
待:接待、招待。
客:此处指拜佛的香客。
新之:即使之新。新,这里用作动词,
邃(suì)密:幽深而严密,这里形容修之一新的寺院。
志:记也。
充:充足。
完:完备。
无外扰:不被外界世务所烦。
达者:通达事理的入。这里指修行得道的人。
因:依靠、凭借。
室庐:房屋。庐,简陋的房屋。
蓄(xù):积聚。
置(zhì)力:即投入精力。
懈(xiè):懈怠。
尘垢(gòu):尘土与污垢。比喻微细轻贱之事。
中心:内心。
崖(yá):高峻的山边、水之岸边,都称崖。
垠(yín):边际,尽头。
接:接触。这里指目见耳闻,牵挂于心。
忽焉:倏忽,突然。
省(xǐng):懂得,知晓。
“朝闻道,夕死可矣”句:语出《论语》。意为早晨得了道,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驰骛(wù):驰是奔驰,放任。骛是追求。
俗学:一般的、普通的学问或学说。
没(mò)齿:没世,就是一辈子。
苟(gǒu):如果。
馀事:身外未了之事。
夫其无人乎哉:意思是今后也必有求道的人。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介绍了庐山栖贤寺周围的环境和智迁惠迁二信对重修该寺的贡献,并阐述了“闻道”的重要性,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游览庐山栖贤谷和栖贤寺的经过。对山中景物的描写绘声绘色、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先写谷中山石高耸相倚,再写水声之响,如雷霆,如千车行,用两个夸张的比喻突出了水流的宏大气势,难怪有“三峡”之称。接着写桥东“水平如白练”,可见溪水的澄静,但触及巨石,又“汹涌流转”,穷尽了水的各种变化。写寺,先叙其方位,再描绘僧堂前的号物,“狂峥怪石,翔舞于檐上”,用拟人化的手法化静为动,笔致奇特巧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先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接着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议论。“二迁”这样的僧道之人并不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上有所追求,但生活过得安定是有益于他们求得佛理的。由此也表明了“二迁”新修僧堂的原因。从僧人求佛理联想到士人求道(即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政治理想),他们处于纷乱、混浊的尘世,却没有忘怀对道的追求。最后,引用孔子的话表明自己的心迹:自己生活的目标就是要闻知大道,一旦闻道,“虽即死无馀事矣”。并且点明此记的用意在于将这番人生的道理告知后来之人。表现了作者身遭贬谪、处于逆境仍不颓废气馁,而要积极进取,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顽强意志和可贵精神。
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新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文章的前后部分在时间上,一写元丰三年之事,一写元丰四年之事;在内容和表达手法上,一为写景,一为议论。初看起来,二者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成一个对比的结构,作者将自己眼前生活的烦嚣俗杂与庐山栖贤寺的优美闲适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尘俗的厌恶,对安闲恬适的向往,以及无论身处何地,都将求道不止的决心。其二,摹写景物,鲜明生动。作者描写栖贤谷的景物,鲜明逼真,特别是对水的描写,运用巧妙的比喻,不仅写出水的各种形态,而且模拟水的声音,使人如同亲临其境。其三,语言新奇壮美,有别于苏辙文的一般语言风格。
清·文学家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二》:颖滨《栖贤寺记》造语奇特,虽唐作者如刘梦得、柳子厚妙于语言,亦不能之。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叙苏辙游览庐山栖贤寺僧堂的过程,最后以议论作结,表达了作者对求道的看法。文章语言淡泊雅致,朴素自然,简洁畅达,然而生动形象,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