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古乐已很长时间没人演奏了;现今的戏和古乐的意思还比较相似。”
大家没明白,于是就请教先生。
先生说:“韶乐的九章,是虞舜时演的一部戏;武乐的九章,是武王时演的一部戏。圣人一生的事迹都蕴含在乐曲中,所以有德行的人听了就知道它的尽善尽美与尽美不尽善之处。如果后世作乐只是谱写一些词调,和民风教化毫无关系,那还怎么能够起到改善社会风气的作用呢?如今要想使民风返璞归真,就该把今天的戏曲拿来,删除乐曲中所有的妖淫词调,只保留忠臣、孝子的故事,演唱起来使得普通百姓人人明白,于有意无意之中激发他们的良知,如此,对移风易俗会有所帮助。同时,古乐渐渐地就可以恢复本来面貌了。”
钱德洪在旁边说:“我连元声(基准音)都找不到,要恢复古乐恐怕很难。”
先生说:“你认为元声应该到何处去找?”
钱德洪回答说:“古人制造律管来候气,恐怕就是在找元声的办法吧?”
先生说:“如果要从葭灰黍粒中寻找元声,犹如水中捞月,岂能找到?元声只需要从你的心里去找。”
钱德洪问:“在心上如何找呢?”
先生说:“古人治理天下,首先把人培养得心平气和,而后才作乐。比如你在这里吟咏诗歌,你的心气平和,听的人自然会感到愉悦满意,这就是元声的起始处。《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志就是乐之根本;‘歌永言’,歌唱就是乐调的根本;‘声依永,律和声’,韵律只要与发音相和,和声就是旋律的根本。这些不都说明没有必要外求吗?”
钱德洪又问:“古人以律管候气的办法,又是以什么为依据的?”
先生说:“古人是以中和之体来作乐的,人的中和之体是与天地之气相呼应和的,候天地之气,与凤凰的鸣叫相谐合,不过是为了检验人的气是否中和。这是制成音律之后的事,不是必须等待天地之气来后才能制成音律。现今通过律管来候气,必须确定在冬至这天,但是,到了日子恐怕时辰又定不准,又到哪里去找标准呢?”
《尚书·虞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后文之“九变”亦即“九成”,见《周礼·大司乐》。
《论语·八佾》第二十五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尚书·虞书·舜典》:“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