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六年九月,先生受召,进剿广西思恩和田州地区叛乱,即将起行时,钱德洪与王汝中论学。王汝中提起了先生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说:“这几句话你觉得怎样?”
王汝中说:“这几句话大概没有说完全。如果说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意也该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也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也是无善无恶的物。如果说意有善有恶,那么在心体上终究还有善恶存在。”
钱德洪说:“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本是无善无恶的。但人耳闻目见所得的意念上则有善恶在。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其正是要恢复人性本体的功夫。如果意本无善恶,那么,以上的功夫也就不消再说了。”
当晚,二人随侍先生于天泉桥,各人谈了自己的观点,请先生评判。
先生说:“如今,我将要远征,正是要讲透这几句话。你俩的见解正好相互借重,不可偏执一方。我开导人的技巧,原本有两种,资质特高的人,让他直接从本源上体悟,人心的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未发之中的;这样的人,只要稍悟本体,也就是功夫了,他人和自我、内和外一切都透彻了。另外一种人,资质较差,心不免受到沾染,本体遭蒙蔽,因此需要教他们在意念上存个为善去恶的意,待功夫纯熟后,心中的渣滓去除干净了,本体也就通透明澈了。汝中的见解,就相当于我说的对资质特高的人采取的方法;德洪的见解,就相当于我说的对第二种人采取的方法。两位若互为补充借用,那么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明道。若两位各执一词,在你们面前就会有人不能步入正轨,就不能穷尽道体。”
过会儿先生又说:“今后和朋友讲学,千万不可抛弃我之学说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你们只要根据我的话因人施教,自然不会出问题,这原本是上下贯通的功夫。资质特高的人,世上难遇,对本体功夫一悟全透,就是颜回、程颢这样的人都不敢轻易承认,岂敢随便指望他人?人是最容易因耳闻目见得到意念的,你不去教他在良知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只去悬空思索一个本体,一切就都落不到实处,这只不过是修养成了一个虚空静寂的坏毛病,这个毛病不是小事情,所以,我不能不早点向你们说破。”
这一天,钱德洪和王汝中都有感悟。
复,是年广西叛,先是姚镆行征,不克。阳明继之,故曰复。:
思,思恩,今广西武鸣;田,田州,今广西百色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