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喫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西元前三四二年至西元前三二四年在位。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仲尼:孔子的字。
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
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保:安抚,安定。
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胡龁(hé):齐王的近臣。
之:往、到…去。
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衅,血祭。
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如此。
就:接近、走向。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换。
识:知道。
诸:「之乎」的合音。
是:代词,这种。
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
褊(biǎn)小:土地狭小。
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
于:对。
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怎、如何。
隐:哀怜。
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宜:应当。
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庖厨:厨房。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本节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