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孟子说:“别人都建议我把泰山周天子东巡时的明堂毁掉,是毁掉好还是保留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王者施行王政的地方。大王若想要施行王者之政,就不用毁掉它了。’
齐宣王问:“关于王政能听你讲一讲吗?”
孟子说:“过去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实行井田制,农家每家耕田百亩,八家共一井;做官的人可世代享受俸禄,关口和市场上货物只盘查有无违禁品,不征税,水中的鱼鳖也任百姓去捕捞,犯罪的人只需自己受罚,不牵连他的妻子儿女。老来没有妻子的叫鳏夫,老来没有丈夫的叫寡妇,老来没有子女的叫独老,年幼就没有父母的叫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办法生活而又无处求助的。周文王实行仁政的时候,一定要先考虑他们。《诗经》上说:‘富人过得真潇洒,可怜的是这些孤独的穷人!’”
齐宣王感叹道:“说得好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认为好,为什么不去实行呢?”
齐宣王说:“我这个人有个毛病,我喜爱财物。”
孟子说:“过去公刘也喜爱财物。《诗经》上说:‘把粮食堆积起来,储存在仓库里,制成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想着安定人民,让国家繁荣富强。拉满弓搭上箭,盾、枪刀、斧头一齐上,于是出发向远方。’所以说住下来要有储备的粮食,出行要带干粮,这以后才可以到远方去。大王如果喜爱财物,跟老百姓共同拥有,出行要带干粮,这以后才可以到远方去。大王如果喜爱财物,跟老百姓共同拥有,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齐宣王说:“我还有一个毛病,我喜爱美女。”
孟子说:“过去周太王也喜欢美女,爱他的妻子。《诗经》上说:‘太王早晨骑着马,顺着水边到岐山下。带着他妻薑氏女,来看新居差不差。’这个时候,家中没有到了婚龄尚未出嫁的姑娘,也没有该娶未娶的小伙。大王如果喜爱美女,和老百姓一起来喜爱,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谓我:劝我。明堂:周天子出巡,东至泰山,在明堂祭天,朝见诸侯,发布政令,故孟子说为“王者之堂”。那时,这些典礼已经不行,明堂旧址还在。毁诸:毁之。已:止,即不毁。
岐:今陕西岐山一带。九一:指“井田”制度,其税率九分抽一,是孟子以为最理想的土地制度。
讥:察问,干涉。关市:只检查商贾和行旅的言行。不征:不征税。
泽:筑堤坂把水挡住的大池。梁:指渔梁,拦水为“梁”以捕鱼。无禁:任民捕鱼,不加禁止。不孥:只处分罪人本身,不加罚于其妻和子。
先斯四者:首先照顾这四种人。
“哿(gě)矣”二句:此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与“可”同。茕(qióng):孤单。
公刘:周朝的始租后稷的曾孙,“公”是称号,“刘”是名。
乃积乃仓;以下七句诗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篇第一章。乃:助词,无义。积:露天堆积粮谷。仓:库房内堆积粮谷。糇(hóu):干粮。橐(tuó)、囊:都是装裹粮食的口袋。“橐”无底,结束两端;“囊”有底,结束一端。
戢(jí):安,和睦安定。用:犹“以”。光:大。
斯:犹“则”。干、戈、戚、扬:皆古兵器。干用以捍卫(即盾),戈用以刺击,戚和扬都是斧类,扬比戚大。爰:犹“于是”。方:开始。启行(háng):开辟道路。
太王:即“大王”,公刘九世孙,文王的祖父,本号“古公”,名“亶”,后被尊为“太王”。
《诗》云:以下六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绵》篇第二章。率:沿着。浒(hǔ):水边。及:俱。薑女:薑氏女,周太王之妃。聿(yù):助词,无义。胥:视察。宇:居处的地方。胥宇:考察地势,规建宫室。
怨女:过时没有结婚的女子。旷夫:过时没有结婚的男子。
这段话写孟子告诉齐宣王什么是“王政”(仁政)。
孟子认为,像周文王治理国家那样,赋税很轻,老百姓都能自由生产,过上好日子,处罚罪犯而不株连无辜,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者得到照顾,这些便是实行“王政”了。
孟子认为,齐宣王“好货”(喜欢财物)、“好色”都不是毛病,而是人的正常需求。但齐王应该认识到老百姓同样“好货”“好色”,他们的正当需求也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因此齐王应“与百姓同之”,这才能算是实行“王政”。
表面看来,孟子似乎一味退让,纵容齐宣王的种种弱点和不成器,其实他采用的是欲擒故纵的手法,使齐宣王没有退路,难以遁出王道政治的“彀中”。其用心之良苦,值得每个读者细心体会。
“先王养民之政:导其妻子,使之养其老而恤其幼。不幸而有鳏寡孤独之人,无父母妻子之养,则尤宜怜恤,故必以为先也。”
“愚谓此篇自首章至此,大意皆同。盖钟鼓、苑囿、游观之乐,与夫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性也;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二者之间,不能以发,而其是非得失之归,相去远矣。故孟子因时君之问,而剖析于几微之际,皆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其法似疏而实密,其事似易而实难。学者以身体之,则有以识其非曲学阿世之言,而知所以克己复礼之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