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实行仁政的就光荣,不实行仁政的就耻辱。现在人们厌恶耻辱却自处于不仁之地,这就像厌恶潮湿而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如果厌恶的话,不如崇尚道德而尊重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处在合适的官位,使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着这个时候,修明政令刑法。即使是大国,也一定会畏惧它。《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户。从此树下的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诗的人,懂得大道理呀!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如今国家无内忧外患,趁着这时候,游乐怠情,这是自己找祸患。祸与福无不是自己找的。《诗经》说:‘长久配合天命,自己寻求多福。’《太甲》说:‘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自找的灾难那可活不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闲暇:指国家无内忧外患。
引诗出《诗经·豳风·鸱鸮》。:
迨(dài):趁着。彻:取。桑土:即桑杜,桑根之皮。绸缪(chóu móu):缠结。牖(yǒu)户:窗门。这里指巢穴洞口。
下民:指树下的人。
般(pán):乐。怠:怠情。敖:出游。
引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永:长。言:语助词,无义。配命:配合天命。
《太甲》:《尚书》中的篇名。违:避。
一个国家要免除内忧外患,就必须实施仁政,尊重人才。尤其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国家大治,谁也不敢轻易欺负。
本章很短,引用了不少《诗经》《尚书》里的话,以方便说理,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习惯。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左传》曾说:“《诗》《书》,义之府也。”从中也可看出当时人说话引用《诗经》《尚书》是十分常见的事。
“好荣恶辱,人之常情。然徒恶之而不去其得之之道,不能免也。”
“贵德,犹尚德也。士,则指其人而言之。贤,有德者,使之在位,则足以正君而善俗。能,有才者,使之在职,则足以修政而立事。国家闲暇,可以有为之时也。详味及字,则惟日不足之意可见矣。”
“言我之备患详密如此,今此在下之人,或敢有侮予者乎?周公以鸟之为巢如此,比君之为国,亦当思患而预防之。孔子读而赞之,以为知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