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四卷·公孙丑下·第六节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在齐国做卿,出使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邑的长官王驩任副使同行。孟子与王驩朝夕相处。在往返齐国和滕国的路上,孟子没和王驩讲过出使的事。
公孙丑说:“齐卿的官位,不算小了。齐滕间的路途,也不算近了。往返一趟而没和他讲过出使的事,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他既然自作主张办事了,我还说什么呢?”
盖(gě)大夫:指盖邑的邑宰。盖,齐国邑名,故城在今山东沂水西北。王驩(huān):齐王宠臣,后为右师,是个谗佞小人。辅行:副使。
“齐卿”句:这里是指孟子而言。公孙丑以为孟子任齐卿,不小于王驩,宜有所指挥,因而有此一问。
齐王派孟子为正使、盖邑的县长王驩为副使,到滕国去吊丧。两人一路上从早到晚都在一起,却从未谈到公事。
对此,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感到很奇怪。孟子说,他既然一个人独断独行了,我有什么可说的呢?看来,孟子对副使颇有意见。
“王驩盖摄卿以行,故曰齐卿。夫既或治之,言有司已治之矣。孟子之待小人,不恶而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