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同以私人身份问道:“可以讨伐燕国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可以把燕国送给子之,子之也不可以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譬如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不跟王打招呼就私自把您的俸禄和爵位给他,那士人呢,也没有王的任命就私自从您这里接受了,那能行吗?燕国的事和这个有什么不同呢?”
齐国讨伐了燕国。
有人问孟子:“您劝齐国讨伐燕国,有这事吗?”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讨伐吗?’我回答他说‘可以’。他便赞同而去讨伐燕国。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讨伐?’我就会答道:‘作为天吏,就可以去讨伐它。’譬如现在有个杀人的,有人问道:‘那人可以杀吗?’我就会回答说‘可以。’他如果问:‘谁可以杀他?’我就会答‘作为狱官,就可以杀他’。如今拿一个同燕国一样暴虐的齐国去讨伐燕国,我为什么去劝他呢?”
沈同:齐大臣。
子哙(kuài):燕王。子之:燕相。
以燕伐燕:前一个燕字喻指齐国,犹言以暴制暴。
燕王子哙把燕君之位让给国相子之,燕人不服,爆发内战。从本章来看,孟子当初同意出兵伐燕,除了救燕民的考虑外,还有维护周礼之意:燕为姬姓,乃周家天下,燕王私授予人,违反了周礼。但齐国出兵后,没有在平定燕乱后马上扶立新的燕君,然后退兵,那么齐国也成了以暴伐暴,这是孟子没有料到的,遂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齐国伐燕在齐宣王五年。两年后,诸侯谋伐齐救燕,孟子劝宣王送回俘虏,归还重器,择立新君而后退兵。宣王不听。次年,诸侯伐齐,齐国大败。孟子由此知宣王不可辅佐,遂辞去他在齐国的大夫之职。
“诸侯土地人民,受之天子,传之先君。私以与人,则与者受者皆有罪也。”
“言齐无道,与燕无异,如以燕伐燕也。史记亦谓孟子劝齐伐燕,盖传闻此说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