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四卷·公孙丑下·第十三节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先生似乎有点不太高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不埋怨天,不责怪人。’”
孟子说:“那时是那个时候,现在是这个时候。每过五百年一定有圣王出现,那时一定有闻名于世的贤人。从周代以来,七百多年了。按年数算来,已经超过了五百;按照时势来考察,也该出现了。看来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太平啊,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不豫:不快。豫,悦,高兴。
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尤,指责,责怪。
名世者:闻名于世的人。这里指德高望重,可以辅佐君王实现王道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的抱负,和他所认定的“仁政”的伟力。
孟子认为,从周武王以来有七百多年了,论年数超过了五百年了,论时势则是出圣君贤臣的时候。他说:“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何等伟大的抱负,何等英雄的气概!
儒者济世利人,力挽狂澜的抱负与自信,其时代的责任感,让人肃然起敬。
“自尧舜至汤,自汤至文武,皆五百馀年而圣人出。名世,谓其人德业闻望,可名于一世者,为之辅佐。若皋陶、稷、契、伊尹、莱朱、太公望、散宜生之属。”
“周,谓文武之间。数,谓五百年之期。时,谓乱极思治可以有为之日。于是而不得一有所为,此孟子所以不能无不豫也。”
“言当此之时,而使我不遇于齐,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然天意未可知,而其具又在我,我何为不豫哉?然则孟子虽若有不豫然者,而实未尝不豫也。盖圣贤忧世之志,乐天之诚,有并行而不悖者,于此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