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定公死了。太子对然友说:“以前孟子曾经同我在宋国交谈过,我心里始终没有忘记。现在不幸遇到了这大变故(我父王逝世了),我想请先生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才办丧事。”
然友到邹国去请教孟子。
孟子说:“不错呀。父亲的丧事是应该尽到自己的心意去办的事。曾子说:‘父母生前,按照礼来侍奉他们;死后,按照礼来埋葬他们,按照礼来祭祀他们,这样可以称得上孝了。’诸侯的礼,我没学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听说过的。守孝三年,穿着粗布缝边的丧服,喝着粥,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一样的。”
然友回去复命,太子决定实行守孝三年的丧礼。父老百官都不愿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都没这么办,我国历代的君主也没这么办,到了您这里却违反规矩,不行的。况且《志》上说:‘丧礼、祭礼遵循祖宗的成例。’”他们又说:“我们是有所根据的。”
太子对然友说:“我以前没做过学问,喜欢跑马舞剑。现在宗室百官都不满意我,担心我不能竭尽孝道办好丧事,请您替我再向孟子请教。”
然友又到邹国去请教孟子。
孟子说:“是啊。但这是不能要求别人的。孔子说:‘君主死了,政务听命于冢宰,太子只得喝粥,面色深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大小官吏没有人敢不悲哀,这是因为太子带了头。’上面爱好什么,下面一定爱好得更厉害。尊贵者的德行,像风;卑微者的德行,像草。草上有风吹过,一定随之扑倒。这事全在太子怎么做。”
然友回去报告。
太子说:“是。这件事的关键的确实在于我怎么做。”
太子在丧庐住了五个月,没有发布任何政令。百官和族人都赞成,称道太子懂礼。到了举行葬礼的时候,四方宾客都来观礼,太子面容悲戚,哭声哀伤,使吊丧的人非常满意。
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薨:侯王之死称“薨”。然友:滕文公做太子时的师傅。
自尽:指主动地尽孝心。
“曾子曰”数语:见《论语·为政》,本来是孔子对弟子樊迟说的话。这里引为曾子所说,大概曾子曾经以此教导弟子。
齐(zī)疏之服:粗布所制,缝了衣边的丧服。齐,缝衣边。疏,粗,指粗布。?(zhān):同“饘”,稠粥。粥:稀粥。
三代:夏商周三代。
父兄:指与滕文公同姓的老臣。百官:指与滕文公不同姓的百官。
宗国:宗主国。滕国和鲁国的始封祖分别是叔绣、周公,都是文王之子,而周公为长,所以滕国称鲁国为宗国。
《志》:史书。
冢宰:百官之长,后代称为“宰相”。
歠(chuò):饮,喝。
尚:加。
庐:专供居丧时所住的房子,形制简陋。
知:知礼。
本章写滕定公去世后,滕太子(后为滕文公)听从孟子的劝告。按传统法为亡父守丧,赢得官民赞誉的故事。
远古各种族都有事死如事生的习惯,周朝时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情绪就比较淡了。但东部的殷民因为特重鬼神,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有淫祀之风,其中尤以为父母守三年长孝为甚。孔子说,三年之丧为“天下”之通礼;孟子说,三年之丧为“三代”之通礼,恐怕都靠不住,而只是或主要是殷民之礼。而且滕国的父老官吏也说,最守周礼的鲁国君主也不用此礼,说明周人一直未用殷人此礼。
但是孔孟为什么特别强调三年之丧呢?除了传统的影响外,还当与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有关。儒家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亲亲”,“亲亲”的核心又是处理好父子关系;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臣下也为君主守孝三年,这就把“孝”自然而然地扩张为“忠”;国君为孝子,治国必以“仁”,臣下为孝子,为臣必以“忠”。儒家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就是这样配合起来的。
“当时诸侯莫能行古丧礼,而文公独能以此为问,故孟子善之。又言父母之丧,固人子之心所自尽者。盖悲哀之情,痛疾之意,非自外至,宜乎文公于此有所不能自已也。但所引曾子之言,本孔子告樊迟者,岂曾子尝诵之以告其门人欤?三年之丧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