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学派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接见,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去见他,夷子不必来。”
(过了些日子,)夷子又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如果不直言,真理就不能显现;我姑且直截了当地说。我听说夷子是墨家的信徒,墨家办丧事,以薄葬为原则;夷子想拿这个来改变天下的风俗,难道认为不这样做就不可贵,但夷子埋葬他的父母却是很丰厚的,那么他是以自己所鄙薄的来侍奉父母了。”
徐子把这些话转告给夷子。
夷子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人‘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婴儿’,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意思就是爱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不过实行起来是从父母亲开始的。”
徐子把这些话转告给孟子。
孟子说:“夷子真的以为一个人爱自己的兄弟的儿子同他爱邻居家的婴儿是一样的吗?那句话只是打个比方嘛。婴儿在地上爬,快要掉到井里去了,那不是婴儿的罪过;老百姓犯了错误,也不是他的罪过。‘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婴儿’,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爱没有亲疏厚薄之别。而且天生养万物,使万物只有一个根源,而夷子却有两个根源。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埋葬父母亲尸体的人。父母死了,就把尸体抛到山沟里。过些时候他路过那里,狐狸正吃着尸体,成群的苍蝇蚊子正叮咬着尸体。他的额上出了汗,只敢斜视而不敢正视了。出汗呢,不是出给别人看的,是心里的悲痛流露在脸上。大概他会回去取来簸箕、铁锹把尸体掩埋了。掩埋了尸体就对了。那么,孝子、仁人掩埋父母亲的尸体,也就必然有他(讲究方式的)道理啊。”
徐子把这些话转告夷子。夷子怅然若失,过了一会儿,说:“他教我懂得道理了。”
墨者:信奉墨子学说的人。夷之:姓夷之。徐辟:孟子弟子。
若保赤子:语出《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父。”
取:取譬,打比方。
一本、二本:孟子的意思是,人都是父母所生,这便是天所指定的唯一根源,而墨家主张爱无等差,就把父母和陌路人等同起来,所以说是“二本”。
蚋(ruì):蚊子。姑(gū):咀。嘬(chuài):叮,咬。
颡(sǎng):额头。泚(cǐ):出汗的样子。睨(nì):斜视。视:正视。
蔂(léi):盛土的笼。梩(lí):锹、锸一类挖土的工具。
儒墨两家,当时均为显学,但其学问,却多有不同。本章涉及两大问题: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主张兼爱;在父母丧事问题上,儒家多主厚葬,而墨家主张从俭。夷子是墨家之徒,孟子是儒家之徒,二人通过孟门弟子徐子,展开了对学理的讨论。
平心而论,儒家推己及人之说,比墨家兼爱之说更近人情,但儒家的厚葬主张却没有墨家的薄葬主张有说服力。孟子反驳夷子时,先把墨家的薄葬主张加以夸大,与上古的“野葬”相提并论,以此论证自家厚葬为正确,这种作法未必值得称道。
“庄子曰:‘墨子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是墨之治丧,以薄为道也。易天下,谓移易天下之风俗也。夷子学于墨氏而不从其教,其心必有所不安道也。易天下,谓移易天下之风俗也。夷子学于墨氏而不从其教,其心必有所不安者,故孟子因以诘之。”
“‘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则推墨而附于儒,以释己所以厚葬其亲之意,皆所谓遁辞也。孟子言人之爱其兄子与邻之子,本有差等。书之取譬,本为小民无知而犯法,如赤子无知而入井耳。且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无二,乃自然之理,若天使之然也。故其爱由此立,而推以及人,自有差等。今如夷子之言,则是视其父母本无异于路人,但其施之之序,姑自此始耳。非二本而何哉?然其于先后之间,犹知所择,则又其本心之明有终不得而息者,此其所以卒能受命而自觉其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