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六卷·滕文公下·第六节
[周朝] 孟子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王学好吗?我明白告诉你。假如有个楚国的大夫在这里,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让齐国人教他还是让楚国人教他?”

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向他嚷嚷说话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也不可能学到;带着他到齐国都城庄街、岳里这些地方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他同样办不到。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让他住在(宋国)王宫里。如果住在王宫里的人,不论老少尊卑都是薛居州,王和谁去做坏事?如果住在王宫里的人,不论老少尊卑都不是薛居州,王和谁去做好事?一个薛居州,对宋王来说怎么样呢?”

注释

戴不胜:孟子同时人,宋国的臣子。

傅:辅佐,教导。

庄岳:庄街、岳里,均在齐都临淄。

薛居州:宋国的臣子。

赏析

用类比论证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好处是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叫人难忘。本章就是用了类比论证。事情的由头是宋国大臣戴不胜请教孟子,问有无办法让宋王向善。孟子讲了个故事:先说楚国大夫想让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要怎么才好,得出的答案,就是请齐国老师,周围的人要是齐国人而不能是楚国人。再用他们宋国的好人薛居州来做比,如果都是薛居州宋王和谁去做坏事,让答案变得更加直接了当。那就是让每个臣子都变成好人,宋王当然会变好。而这就得从每一个臣子做起。

“戴不胜,宋臣也。齐语,齐人语也。傅,教也。咻,讙也。齐,齐语也。庄岳,齐街里名也。楚,楚语也。此先设譬以晓之也。”

“言小人众而君子独,无以成正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