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七卷·离娄上·第九节
[周朝] 孟子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桀、纣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失去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得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老百姓归服仁政,就像水往下流,野兽往旷野跑。因此,为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为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为商汤、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桀和纣。

“当今天下君王如果有爱仁德的,那么,各国诸侯都在为他驱赶百姓。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办不到。当今想统一天下的,却像生了七年病的人要得到干了三年的艾草。如果不积蓄,是终身得不到的。如果不立志于仁德,是要终身忧患、受辱,以至于死亡的。《诗经》说:‘他们哪能变好,只能同归于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圹(kuàng):同“旷”,旷野。

獭(tǎ):兽名,喜食鱼。

爵:同“雀”。鹯(zhān):猛禽,喜食雀。

艾:艾草。治病用的艾草,干的时间越长越管用,因此用“三年之艾”为喻,意谓如果平时不准备,则难以立刻得到。

指《诗经·大雅·桑柔》篇。:

其:指朝内君臣。淑:好。载:语首助词,无义。胥:相互。及溺:至于沉溺。

赏析

本章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孟子指出,民心向背是政权存亡的关键。夏桀、殷纣这两个暴君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而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得到了民心。

怎样得到民心呢?人民想要什么,就给他们准备什么;不想要什么,就不要强加给他们什么,这就是“仁”。仁者,人也,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感情,把人当人看,以人民之是为是,以人民之非为非。

现代民主政治,十分讲民意,认为民意是最高准则,只有暴君恶徒才不把民意当回事。由此看来,孟子的仁政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民之所欲,皆为致之,如聚敛然。民之所恶,则勿施于民。晁错所谓‘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之而不伤;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此类之谓也。”

“艾,草名,所以灸者,干久益善。夫病已深而欲求干久之艾,固难卒办,然自今畜之,则犹或可及;不然,则病日益深,死日益迫,而艾终不可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