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稷处在太平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回处在动乱的时代,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受不了那种忧患,颜回却不改他的快乐,孔子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走的是同一条路。禹想到天下有溺水的人,就如同自己溺水一样;稷想到天下有饥饿的人,就如同自己饿了一样,所以那样急迫(去解救他们)。禹、稷和颜回如果交换地位,颜回也会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稷也会深居陋巷而自得其乐。假如现在有同屋的人互相争斗,你去救他,即使披散着头发,连帽缨也不结就去救他,也是可以的。如果本乡有邻居互相争斗,你也披散着头发,连帽缨也不结就去救他,那就是糊涂了,对此即使关着门(不去管它)都可以。”
三过其门而不入:此本大禹之事,亦用以称颂后稷。
颜子:颜回,孔子弟子。一箪食,一瓢饮:一筐饭,一瓢水。此言颜回生活清苦。
被(pī)发:披散着头发;被,同“披”。缨冠,把帽带顶在头上。帽带本该自上而下系在颈上,这里指因急于戴帽,来不及这样办,所以只和帽子一样顶在头上。
本章论君子处世态度。
儒家重入世,重兼济天下,如大禹、后稷,就是他们的楷模。但讲入世和兼济,并非不讲条件,不讲环境,不讲可能性。颜回生当乱世,难有作为,便独善其身,孔子亦称其贤,道理就在这里。孟子举例说,同室之人相斗,可以相救,因为有条件有可能;但如乡邻相斗,打起了群架,你去相救,那就是糊涂了,因为条件与可能都不具备,徒劳无益,你不如关门闭户,这也是一种贤明。
孟子更深层的意思是,有条件,有可能,兼济天下,当然是好;没条件,没可能,独善其身,那也不错。
“圣贤之道,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心一而已矣。”
“圣贤之心无所偏倚,随感而应,各尽其道。故使禹稷居颜子之地,则亦能乐颜子之乐;使颜子居禹稷之任,亦能忧禹稷之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