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问道:“象每天把杀掉舜当作一件大事,舜做了天子后却只是流放他,为什么?”
孟子说:“其实舜是封象为诸侯,有的人却说是流放。”
万章说:“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发配到崇山,把三苗之君驱逐到三危,在羽山杀掉了鲧,惩罚了这四个罪人而天下人都归服,这就是讨伐不仁了。象是极为不仁的,却封为有庳国的侯。有庳国的人难道有罪吗,仁人就是这样做事吗?一对别人,就讨伐他,对弟弟,就封赏他?”
孟子说:“仁人对于弟弟呀,不把愤怒藏在心里,不记仇,只是亲近他、爱护他罢了。亲近他,就要他显贵;爱护他,就要他富有。封为有庳国的侯,就是使他富贵。自己做天子,弟弟却是普通百姓,可以叫做亲近他、爱护他吗?”
万章说:“请问有的人说是流放,又是什么意思?”
孟子说:“象不能在他的国家有所作为,天子派官吏来治理他的国家,收缴贡税,所以有人说是流放。象难道能够残害他的百姓吗?尽管这样,舜还想常常能见到他,所以不断让他来,‘没到缴纳贡税的时候,就以政治上的原因接待有庳’。说的就是这件事。”
共(gōng)工:人名,相传为尧的臣。
驩兜:人名。崇山:地名,在南方偏远之地。
杀:当为“窜”的假借字。三苗:国名。三危:山名,在西方偏远之地。
殛(jí):诛杀。鲧:人名,传说为禹之父。羽山:山名,在东方偏远之地。
有庳(bì):又作有鼻,国名。
本章与前两章一样,也记孟子、万章师徒讨论舜帝之事。
舜帝做天子后,流放了“四凶”,却封同样不仁不义的弟弟为有庳国国君。这事让万章不理解。孟子说,像舜这样的仁人对弟弟只有亲之爱之而已。既然亲爱弟弟,就要弟弟既贵且富。
万章又问,传说让象到有庳国去是流放他,这怎么讲?孟子解释说,象虽是诸侯,但天子派官吏给他治理国家、缴纳贡税,所以有人说是流放。即使如此,舜帝还是常想见到弟弟的,所以象也常来,舜帝叮嘱说,不必等到朝贡时才来见我,平时我也可因行政的机会而接见你。
舜帝是大圣人,于是孟子竭尽全力为他辩解,理由看起来有点牵强附会,从常理上看很难让人赞成。
“孟子言象虽封为有庳之君,然不得治其国,天子使吏代之治,而纳其所收之贡税于象。有似于放,故或者以为放也。盖象至不仁,处之如此,则既不失吾亲爱之心,而彼亦不得虐有庳之民也。源源,若水之相继也。来,谓来朝觐也。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谓不待及诸侯朝贡之期,而以政事接见有庳之君。盖古书之辞,而孟子引以证源源而来之意,见其亲爱之无已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