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九卷·万章上·第五节
[周朝] 孟子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译文

万章说:“通过行为和政事显示给他,是怎样的?”

孟子说:“天子能把人推荐给天,却不能让天给他天下;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却不能让天子给他诸侯之位;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却不能让诸侯给他大夫之位。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而天接受了他,把舜显示给老百姓而老百姓接受了他,所以说,天不说话,只通过行为和政事显示给他罢了。”

“请问把舜推荐给天而天接受了他,把舜展现给老百姓而老百姓接受了他,是怎样的?”

孟子说:“让他主持祭祀而百神享用,这是天接受了他,让他主持政事而政事有条不紊,老百姓满意他,这是老百姓接受了他。天下是天给他的,是老百姓给他的,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舜辅佐尧二十八年,这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决定的,是天意。尧死后,三年的服丧期限也结束时,舜避开尧的儿子,到南河的南边去。天下诸侯来朝见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而到舜那里;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而到舜那里;歌颂的,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说是天意。这样他才回到中国,继承了天子的职位。如果是当初就住到尧的宫室里,逼迫尧的儿子,那是篡夺,不是天给他。《太誓》说:‘天的看法来自于用我们老百姓的眼睛,天的听闻来自于用我们老百姓的耳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谆谆然:诚挚地,教导不倦的样子。

暴(pù):显示,公布。

行:指个人的行为。事:指政事。

南河:即黄河,因在尧时都城的南面,故称。

朝觐(cháo jìn):臣子晋见君主。

《太誓》:《尚书》篇名。

万章说:“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事吗?”

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

“那么舜享有天下,是谁给他的?”:

孟子说:“天给他的。”

“天给他,是反复叮咛命令他的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只通过行为和政事显示给他罢了。”

赏析

本章亦论尧舜之事。

孟子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予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才有这个权力。他的论述既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又有“民约论”的味道。

按照古代传说,尧、舜均为原始社会末期华夏诸族联盟的领袖。那时有一个联盟会议,成员为各部落酋长之类。所谓“天子”的位子,由联盟会议决定,然后天子禅位,尧、舜先后继位,都是这么来的。

孟子虽是一代宗师,但因他对原始社会的情况不甚了解,又刻意从各种互相矛盾的传说中找出对尧、舜有利的传说曲为辩护,所以他的见解未必站得住脚。

“天无形,其视听皆从于民之视听。民之归舜如此,则天与之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