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三节
[周朝] 孟子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译文

告子说:“天生的东西叫做天性。”

孟子说:“天生的东西叫做天性,就像所有物体的白色都叫做白吗?”

告子回答说:“是的。”

“这么说,白羽毛的白就像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同白玉的白吗?”

告子回答说:“是的。”

“那么,狗的天性就像牛的天性,牛的天性就像人的天性吗?”

赏析

本章承前二章,继续写告子、孟子争辩人的天性到底是什么。

法家认为“性恶”,儒家认为“性善”,这都是道德评价。墨家学者告子认为,人的天性无所谓善恶,只有求生的本能罢了。

孟子等儒家学者认为,人有仁义礼智,而动物没有,这就是所谓“人禽之别”,所以他用“归谬法”反驳告子。但稍懂动物学的人都知道,动物也有舐犊之情,也有雄雌之情,也有反哺之情,未必就没有仁义礼智“四端”。儒家学说未必无懈可击。

虽因表述的原因,告子并没有讲清楚人的天性究竟为何物,但他排除了道德评价这一标准,这一思路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告子论性,前后四章,语虽不同,然其大指不外乎此,与近世佛氏所谓作用是性者略相似。”

“白之谓白,犹言凡物之白者,同谓之白,更无差别也。白羽以下,孟子再问而告子曰然,则是谓凡有生者同是一性矣。”

“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气。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告子不知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纷纭舛错,而此章之误乃其本根。所以然者,盖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也。孟子以是折之,其义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