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丰年,年轻人大多懒惰;灾年,年轻人大多强暴,不是天生资质如此不同,而是所处的环境使他们心情变得糟糕。就拿大麦来说吧,撒下种子用土盖好,如果土质相同,播种时间又相同,便会生机勃勃地长起来。到夏至的时候,都会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那也是土地有肥有瘠,雨露滋养有多有少,人们劳作程度不同的缘故。
“因此说,凡是同类的事物,都是相似的,为何单单说到人,就心生疑问了呢?圣人也是和我们同类的人。因此,龙子曾说:‘不用看清脚样去编草鞋,我知道编出来的不会是筐。’草鞋之所以相似,是由于天下人的脚都大致相同。嘴巴对于味道,有着同样的嗜好,易牙是预先摸清了这一嗜好的人。假如嘴巴对于味道的感觉,因人而异,而且就像狗、马和我们人类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样,那么天下人为何都追随易牙的口味呢?说到口味,天下人都希望成为易牙,这是由于天下人的味觉都相似。耳朵也是这样。说到声音,天下人都希望成为师旷,这是由于天下人的听觉都相似。眼睛也是这样。说到子都,天下没有谁不知道他英俊。不知道子都的英俊的,是没长眼睛的人。因此说,嘴巴对于味道,有着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着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姿色,有着相同的美感。一说到心,难道就单单没有什么相同的了吗?人心所公认的东西是什么?是理,是义。圣人先于普通人得知了我们心中共同的东西。因此说,理义使我心愉悦,就像牛、羊、猪、狗的肉合我的口味一样。”
富岁:丰年。赖:通“懒”,懒惰。
麰(móu)麦:大麦。耰(yōu):古农具,用于碎土平田。文中指播种后,覆土保护种子。
日至:指夏至和冬至。文中指夏至。
硗(qiāo):坚硬多石的贫瘠土地。
齐:同“济”。
蒉(kuì):草编的筐。
耆:同“嗜”。
易牙: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长于调味,善于逢迎,传说曾烹其子为羹以献齐桓公。
师旷:春秋时晋国盲人乐师,极善辨音。
子都:人名,春秋时郑国的美男子。姣(jiāo):美丽。
刍豢(huàn):草食动物叫刍,如牛、羊等;谷食动物叫豢,如狗、猪等。
本章继续论述人性。孟子认为人类有共同的人性,就像大麦大体相同,人类的脚大体相同,口味大体相同,听觉大体相同,视觉大体相同一样。
孟子认为,丰年,子弟大多懒惰;灾年,子弟大多暴虐,这并非人的天性这样不同,实在是环境使然。至于人性有无共同之处的问题,孟子说,人的脚长得大体差不多,口味也大体差不多,师旷觉得美妙的音乐,我们也觉得美妙,人家认为子都美,我们也认为子都美。由此孟子推定,人类应该有共同的“人心”,这便是“理”和“义”。在其他场合,孟子把它们叫作“仁义礼智”。
孟子这段话,不仅论证了人类有共同的人性,实际上也承认了人性的差异,并指出这种差异乃为环境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