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十五节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人是君子,有人是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从心志上用功夫的,就是君子;从耳目一类的小体上用功夫的,就是小人。”
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有人从心志上用功夫,有人从耳目一类的小体上用功夫,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耳朵、眼睛也只不过是物,它们与外物接触,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心的功能在于思考,思考了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一无所获。这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类的。所以,先把心志这一大的方面树立起来,那么,那些次要的方面就不能侵夺它了。这样就成为君子了。”
钧:通“均”,同样。
大体:指心。小体:指耳、目等感官。
本章继续论述人应该着力培养“心”(即“仁义之心”)。
为什么要着力培养“心”呢?因为“心之官则思”,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一无所获。孟子认为,只要首先把“心”这个“大体”树立起来,那么像“耳目”这样的“小体”就不能改变人的本性了,这样就能成为君子。否则,如果不知“从其大体”,而去“从其小体”,人就会放纵耳目口腹之欲,他的“仁义之心”就会被改变,就可能成为“小人”,甚至禽兽。
“耳司听,目司视,各有所职而不能思,是以蔽于外物。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则亦一物而已。又以外物交于此物,其引之而去不难矣。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凡事物之来,心得其职,则得其理,而物不能蔽;失其职,则不得其理,而物来蔽之。此三者,皆天之所以与我者,而心为大。若能有以立之,则事无不思,而耳目之欲不能夺之矣,此所以为大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