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四十一节
[周朝] 孟子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译文

公孙丑说:“道的确是很高、很美,就像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企及的;为何不让道变成能够有希望达到的东西,从而让人们每天都努力追求呢?”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为手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废弃规矩,羿不会为技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他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拉满弓,但却不把箭射出去,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站在正确的道路上,有才能的人就会追随他。”

注释

羿: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善射。彀(gòu)率:弓弩张开的程度。

赏析

本章亦论教育。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

第一层,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

第二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馀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这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却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启发学生理解,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望。所以,孟子又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道而立”的落脚点上。所谓“中道”,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如此一来,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与学习的问题与儒学所标榜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联系在一起了。

能做到这些,则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

“此章言道有定体,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贬;语不能显,默不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