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三卷·尽心上·第四十三节
[周朝] 孟子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的门下时,似乎应属于您以礼相待的人,可您却不解答他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依仗自己地位高贵来发问,依仗自己贤能来发问,依仗自己年纪大来发问,依仗自己有功劳来发问,依仗自己有老交情来发问,都属于我不回答的范畴。滕更占了其中的两条。”

注释

滕更:滕国君主的弟弟,孟子弟子。

赏析

孟子教学生,诲人不倦,却并非有问必答。有五种情况,孟子不答弟子问:一是仗着地位高而问,二是仗着自己贤能而问,三是仗着自己年长而问,四是仗着自己有功劳而问,五是仗着自己是孟子的老朋友老交情而问。

滕更在孟子门下时,似乎也在孟子以礼相待之列,但他发问请教时,孟子却不回答。至于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两种?孟子点到为止,并没有明说。朱熹《集注》引赵氏说:“二,谓挟贵,挟贤也。”而上述五种情况,有一点是相同的:不是虚心地向老师请教,对老师不够尊敬。

孟子认为,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说:“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对我们来说就是要虚心求教,不要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