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三节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只取其中的两三页罢了。仁人天下无敌,凭借周武王这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让鲜血流淌得足以把杵都漂起来呢?”
《书》:指《尚书》。
《武成》:《尚书·周书》篇名,叙述了周武王伐纣之事。今存《武成》是伪古文。策:编成的竹简。
杵:舂杵,舂米用的棒槌。一说形状像杵的兵器。
《尚书·武成》,大概是写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故事。据学者研究,《武成》早在东汉初期即已亡佚,今日的《武成》是伪古文。
大概孟子看到的《武成》写周武王伐商纣王时,极言杀人之多,有“流血漂杵”之类的话,孟子便从情理上推定,这话有问题:周武王是至仁之人,商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怎么会死这么多人呢?因此他说,与其尽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比方他读《武成》,只取用其中两三根竹简说的话,别的一概不信。
据史家考证,武王伐纣时,尽管联合了许多诸侯,武王一方的力量仍是很小的。纣王之所以被打败,主要是因为他的军队倒戈。这大概是孟子“仁者无敌”的依据。
孟子看书,并不尽信书,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再做出判断,这种敢于疑书、敢于与“权威”较劲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