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四节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作战。’这是大罪过。国君喜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向南方征讨,北方的民族就会埋怨,向东方去征讨,西方的民族就会埋怨,说:‘为什么不先来我们这儿?’周武王讨伐殷商的时候,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对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是来让你们得到安宁的,不是和你们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把额角触地叩头,发出的声响如同山陵崩塌。‘征’的意思是‘正’,如果各个国家都端正自身,哪里用得着作战呢?”
陈:同“阵”。
革车:兵车。两:同“辆”。虎贲(bēn):勇士。
若崩厥角稽首:“厥角稽首若崩”之倒文。厥角:这里指以额触地。厥,同“蹶”,顿。角,额角。稽(qǐ)首:古时的跪拜礼,叩头于地。
本章仍论仁者无敌。
孟子认为,国君好仁,则本国人民无不富足,无不用命。敌国之君不好仁,则国敝民贫,且盼仁君相救,如禾苗之盼春雨。孟子认为,仁君应该先正己,然后正天下,何必要用战争呢?孟子这段议论,是针对有人说“我会布阵打仗”的话来说的。
孟子“仁者无敌”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实际上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仁者”必须是“至仁”,“不仁者”必须是“至不仁”。但在实际生活中,能满足这种条件的恐怕不多。即使是“至不仁”的国君,其军队和百姓未必都会倒戈。既然作战,当然要讲战略战术。孟子以为“至不仁”者只是一个孤家寡人,派一小队人马把他抓来就行了,不必讲战略战术,这也是非常天真的想法。
“仁者无敌”虽有一定道理,但孟子将其极端化,就显得有些幼稚了。
“民为暴君所虐,皆欲仁者来正己之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