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十四节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老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之,君主为轻。因此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赏识就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就可以做大夫。如果诸侯危害国家,那么就改立诸侯。牺牲已经肥壮,祭品已经洁净,祭祀也按时进行,然而依旧发生旱灾水灾,那么就要改立土神、谷神。”
社稷:此处指本义,土神、谷神。有时引申为国家。
丘民:众民;丘,众。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牲畜。粢盛(zīchéng):盛在祭器中的黍稷等。
本章论“民贵君轻”。
孟子认为,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才能做诸侯,得到诸侯的欢心才能当大夫。这就是说,没有老百姓的拥护和认可,就谈不上什么天子,什么诸侯,什么大夫。这是从正面论证“民贵君轻”。
如果诸侯危害国家,那就另立诸侯。孟子多次讲,诸侯不行仁政,又不纳谏,那么异姓大夫就可以离开他,同姓大夫就可以把他废了,另立诸侯。他曾明白地对齐宣王说,诸侯要是不对国家尽心尽力,就可以把他废了。诸侯可以废,大夫当然可以废。天子怎么样?根据孟子盛赞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思路来看,天子也是可以废的。至于社稷之神,其职责是保佑人民。如果老百姓恭敬地祭祀它,它却仍让老百姓遭受水灾旱灾,那就应废了它,另立社稷神。这是从反面论证“民贵君轻”。
孟子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