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二十一节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很窄,专心致志地去走,然后便变成了路;如果隔了段时间不去走,就又会被茅草塞住。现在茅草堵塞你的心了。”
径:同“陉”,山坡。蹊:小路。间:狭窄。
介然:用心专一的样子。
为间:隔段儿时间。
孟子的弟子高子,曾经努力学习过,后来大概没有继续学习。孟子教导他要继续学习。但孟子没有直截了当地说他,而是用了个比喻。
孟子说,山坡上有条刚走出来的小路,如果接着用心去走,就会成为真正的路。但一旦停下不再走了,那小路就会重新长满茅草,被茅草堵塞。孟子最后对弟子说,如今那“茅草”又堵了你的心了!“茅塞顿开”作为一个成语,其语源正出于此。
先秦诸子讲抽象的道理,往往用类比的方法,很形象,很生动,也易于理解和接受。
“言理义之心,不可少有闲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