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四卷·尽心下·第三十六节
[周朝] 孟子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译文

曾皙喜欢吃羊枣,曾子因此便不忍心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炒肉和羊枣比,哪个更好吃?”

孟子说:“炒肉好吃呀!”

公孙丑说:“既然这样,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炒肉而不吃羊枣?”

孟子回答说:“炒肉是人们的共同爱好,吃羊枣却是曾皙的独特喜好。就像避讳,只避名,不避姓,因为姓是大家所共有的,名却是一个人所独有的。”

注释

羊枣:果名。初生色黄,熟则黑,似羊屎。

脍炙:即脍和炙,都是佳肴。肉细切曰脍,烹炒曰炙。

讳:指对君主或尊长辈的名字避开而不直称。

赏析

曾皙、曾参(曾子)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儿子曾参也爱吃羊枣,但不忍吃。

子的弟子问孟子,曾子为什么吃炒肉而不吃羊枣呢?意思是说,他做儿子的,这不是不孝吗?孟子说,炒肉是大家都爱吃的,而羊枣却是个别人爱吃的,所以曾子特意满足他父亲的嗜好。好比父母的名讳是要避的,而姓却不避讳,因为姓是大家相同的,而名却是独有的。意思是说,曾子不忍吃羊枣,说明他是孝顺父亲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孟子说理都很浅近。重要原因是,他总是随手拿生活中的小事来做类比,使人很容易理解。

“羊枣,实小黑而圆,又谓之羊矢枣。曾子以父嗜之,父殁之后,食必思亲,故不忍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