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席得秋字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不在雕刻,若于雕刻着力,便管窥退之矣。尾二语以所之之地致慰,即《送严桂州》全篇意,亦作法。周珽曰:一气呵成,婉至雅净,诗之极厚、极朴者。深妙可法。
《批韩诗》:何焯曰:又一转折(“莫以”句下)。清空一气如话,绝有少陵风格。
《榕村诗选》:二诗(指此诗与前《前字》一首)为公得意之作,声韵在辞句之外。
《唐诗别裁》:《祖席得秋字》:大历以下,无人解此用笔矣。昌黎高超迈俗,五言近体中运以古风,笔力英气逼人。
《网师园唐诗笺》:一气贯注,亦一句一义。
《唐诗近体》:浑浩一气(首句下)。
《评注韩昌黎诗集》:流水对,极轻利(“况与”二句下)。
《韩诗臆说》:中唐以后得律格者,端推张、贾,而公以才大不肯置意,故小律多不能工。然张、贾擅长处,公亦未尝不知。此《机席》二诗,似拟体格而为之者,然终不肖也。如《前字》“淮阳知不薄”,便非张、贾语。《秋字》诗似有格,时实滑率。时俗所谓章法一气者,从此误入。
元和初(公元806年),韩愈的门生皇甫湜,在对策中触犯了宰相,牵连到其舅王涯。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王涯被贬为州司马,是年秋,复徙袁州。韩愈与王涯是同年进士,兼有与皇甫湜之谊 ,因而写《祖席》二首相送 。一首云“得前字”,一首云“得秋字”,即分别以“前”字、“秋”字为韵。此选后一首。首联是开题,主要写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淮南”即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说山》中,有“桑叶落而长年悲”之句。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而我现在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在古汉语中 ,“悲”和“伤”虽为同义词,但“伤”却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层。特别加一“独”字,情味更浓 ,表示了诗人对朋友冤情的理解与悲伤 。并切“秋心为‘愁’”之题旨。颔联承首联之意而再推进一步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意思是说,有情人见秋叶落本来就伤悲 ,更何况是在这愁心的季节要与好友相别呢 ?故人相别,已是痛苦难耐 ,更何况再加上羁宦之愁呢?“羁”是羁绊,“羁宦”相联,便有从京城外放为官,常常倍受监视、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这一联中的虚词用得好;“况与”与“那堪”相搭配,至少有两点妙处 :一是几层意思相递进 ,一层更比一层深入;二是这种“流水对”,转折轻灵,语气如行云流水,使人觉得似乎未用对仗,而实际上却是十分工稳的对偶。
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上句暗用《淮南子·说林》篇中“有荣华者,必有憔悴 ”之意,下句用《诗经·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语,表示天时不利 ,忧思君子之情。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并且这种“不能同乐,便来同忧”的感情,更体现出友人间的关怀。
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 ,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 (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 ,那里的江山如画 ,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 。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 ;因为王诗只单纯表现了“身可离而心相近 ”之意,而韩诗却替友人着想 ,提出了如何解脱精神苦恼的劝勉。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一、诗人虽然写的是一首格律严格的律诗 ,但能一气呵成,明白如话;二、此诗的虚词用得好,典故用得活,叙述友情和劝勉友人,皆能情真意切,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又不即不离,使深情厚谊溢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