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扶桑:日出之处。《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潜渊虬:犹潜龙,喻富有才德而未被重用之人。
邓林:古代传说中之树林。《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喻荟萃之所。
「泥封泰山阯」句:古代帝王封禅之礼一般在泰山举行,封禅时所用之玉牒有玉检、石检,检用金缕缠住,用水银和金屑泥封。事详《后汉书·祭祀志上》。此借指封禅。
传国宝:即传国玺,秦以后皇帝世代相传之印章,唐武则天时一度改称传国宝。相传秦始皇得蓝田玉,雕为印,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书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后历代王朝争以得玺为拥有天下之征。秦玺已亡,汉以后多有刻制,文字有同有异。
【其二】:
镆铘:亦作莫邪,春秋时吴国名匠干将所铸宝剑之一,以其妻莫邪之名为名。此泛指宝剑。
秦镜:传说秦始皇有镜,能照见人心之善恶。《西京杂记·卷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环堵:四周环着每面一丈见方之土墙,形容空间极其狭小。《礼记·儒行》:「儒者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郑玄注:「环堵,面一堵也。五版为堵,五堵为雉。」
鱼贯:一作「鱼众」。
艅艎(yú huáng):吴王大舰名,后泛称大船、大型战舰。《广雅·释水》:「艅艎,舟也。」
瀎潏:水流迅疾貌。《文选·张衡〈南都赋〉》:「潜㕎洞出,没滑瀎潏。」刘良注:「没滑瀎潏,疾流之貌。」
羁绁:羁束犬马之具。马曰羁,犬曰绁。比喻行动受束缚、牵制。
豫樟:亦作「豫章」,枕木与樟木之并称。此比喻栋梁之材。《南史·王俭传》:「丹阳尹袁粲闻其名,及见之曰:『宰相之门也,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矣,终当任人家国事。』」
危柢(dǐ):扎根不牢。
卼臲(wù niè):动摇不安貌。
「圭璧无卞和,甘与顽石列」句:相传春秋楚国人卞和得玉璞,先后献于楚厉王与楚武王,以欺诈罪论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于荆山之下,文王使人琢璞,得美玉,名为和氏璧。事详《韩非子·和氏》等。
神人:蜀本、杨本、类苑作「人神」。
乃施设:一作「有施设」。
「璧充传国玺」句: 一作「璧用充传玺」。
祈太折:谓供封禅泰山所用。折,封土为祭之处。《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郑玄注:「坛、折,封土为祭处也。坛之言坦也,坦明貌也。折,照晢也。必为照明之名,尊神也。」
「九万大鹏歇」句:《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珠生照乘光」句:相传古代有照乘珠,能照亮车乘前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王曰:『若寡人之小国,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珠生,一作「珠玉」。
于今:蜀本、卢本、杨本作「凡今」。
不说:原作「陈说」,据蜀本、卢本、全诗及文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