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旧本韩文后
[宋代]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固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故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我年少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做学问的人,我家又贫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个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还是孩童的时候,经常到他家游玩。我看见有个破竹筐贮存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来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书页缺损,文字遗漏,前后颠倒,没有次序,因而请求李家许我拿回家。读了以后,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并且雄奇广博。但是我还年轻,不能深刻理解它的全部含义,只是觉得它浩瀚无边。好像很可爱。

当时天下求学的人,把杨亿、刘筠写的文章称为“时文”,善于写时文的人便考取功名,大获名声,从而在当世受到称赞,得到荣耀,从来就没有人讲论韩愈的文章。我也正在努力考取进士,把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十七岁那年参加州试,被主考官除名。因而拿起所藏的韩愈文集又进行阅读,读后长叹说:“求学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停止!”因而责怪当今的人不讲论韩文,可回想自己也没有空暇学习它,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盘算,认为自己正在努力考取进士,求得官禄,奉养母亲;只要获取了官禄,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实现自己平日的志愿。

七年以后,我考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并且尹师鲁等人当时都在洛阳,于是一起写作古文。我因而拿出所保藏的《昌黎集》加以修订整理,还寻找别人家中保存的旧本进行校订。这以后,全国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从而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习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兴旺了。

唉,一种学说固然有在远方流行却不在近处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的情况,不仅是世俗的喜爱或厌恶使得这样,也是有必然的道理。孔子、孟子在当时匆匆奔忙很不得志,却被千秋万代奉为学习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被发现达两百年,却大大流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喜爱或厌恶所能抬高或贬低的,而是因为时间越久,它们便越有光彩、不可以磨灭,虽然暂时被掩盖,却终究会光耀世世代代,就是因为其中的学说理该这样。

我最初得到韩文,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候。我当然知道它不能用来追赶时尚爱好,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情况下接近并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追求权势利益吗?也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做官时,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官不感到害怕,就是因为自己的志向早已确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文集的本子产生在蜀地,文字雕刻比现在世上通行的本子更为精工,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这三十年中间,我每听说别人有好的本子,便一定要找来加以校改订正。它的最后几卷残缺,现在没有再给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样,不轻率增加。我家中藏书一万卷。惟独《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和学说,是万代共同尊崇、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集子,只是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珍惜它。

注释

旧本韩文:即《昌黎先生文集》,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韩愈的文集,为其弟子李汉编辑。

汉东:宋代随州有汉东郡,位于汉水以东。

弊:同“敝”,破烂,坏。

因:于是。

乞:讨,求人给予。

犹少:年纪还小。

浩然无涯:广大无边。文中指文气汪洋恣肆,不受拘束的样子。

若可爱:好像很令人喜爱。

杨、刘之作:杨亿、刘筠的作品。杨、刘:均为宋初西昆派的主要作家。

时文:当时科举考试的程式化文章。

能者:能写“时文”的人。

擅:占有,独占。

方举进士:正准备应迸士考试。

以礼部诗赋为事:把礼部规定的诗赋体制、程式作为学习的最重要内容。当时进士考试由礼部主持,骈体文、试帖诗为考试之主要科目。

为有司所黜(chù):被主考官废弃。

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

学者:学写文章的人。

未暇学:因忙于准备应试用的骈文和试帖诗而没有功夫学习韩文。

方从:正从事,正追求。

干禄:求得官职以领取俸禄。

当尽力于斯文:应该用全力来学习韩文。

偿其素志:实现自己的愿望。

后七年:即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

及第:科举考试中第,即考中。

官于洛阳:欧阳修中进士后,任西京留守推官,在洛阳。

尹师鲁:即尹洙(1001—1047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北宋散文家,世称河南先生。

补缀:修补装订。

亦其理有当然者:也有其本身应该如此的道理。

惶(huáng)惶:心中焦虑不安的样子。

大施于今:盛行于今。

非特:不仅,不只。

蔽于暂:一时被埋没。

时好:当世人们的好尚。

势利:势力和利益,文中指高官厚禄。

急名誉:急于求名。

亦志乎永而已矣:也不过是久有此志罢了。

集本:指欧阳修从李氏所得《昌黎先生文集》的版本。

蜀:今四川省一带。

世俗本:社会上流行的本子。

脱谬(miù):文字的脱落、错误。

善本:珍贵罕见、校勘精确完好的版本。

卷帙(zhì):卷数。

不复补者:不再补配的原因。

重增其故:不轻率地增补残本,即保持旧本的原貌。

韩氏之文之道:韩愈的文统和道统。

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即永远会受道尊崇、得以流传。

特以:只因为。

赏析

第一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少年时期偶得《昌黎先生文集》的情况。这部书当时是装在一个朋友家墙壁间的破竹筐中,已脱落颠倒、次序很乱。这一情况的记叙间接说明韩愈、柳宗元在中唐时期掀起的古文运动已经衰落,盛行于五代的形式主义骈体文重新抬头,韩文已不被人重视。然而作者读后却觉得韩文深厚而雄博,浩然无涯。虽然由于年轻还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但仍是爱不释手,并决定将它作为自己学习、追求的目标。

第二段作者介绍当时的形势、风气以及自己为发扬韩文而积极进仕的决心和经过。宋初,以杨亿、刘筠等为首的大官僚文人以写《西昆酬唱集》而闻名,被称为西昆派。他们以“雕章丽句,脍炙人口”相标榜,多写一些应酬唱和、脱离现实、专门追求形式技巧的诗文,号称为“时文”。这种“时文”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只要能写“时文”,便可以得到功名,为世人所称赞。作者十七岁时曾应试,但由于文章不合时宜,为有司所黜。此时他再读韩文,对韩文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由叹曰:“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算达到目的。”于是他责怪当时之人不称道韩文,然而他自己没有空暇钻研,也没有能力发扬,于是他暗下决心先学“时文”以获取禄位。作者此时学“时文”的目的只是为了把它当作一块敲门砖,门敲开了,爵位得到了,这块砖也就丢弃了,他也就可以专心致力于韩文的钻研与发扬了。

第三段作者写他为推行古文运动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作者考中进士在京都为官后,便丢弃了敲门砖全力推行古文运动。他一方面整理校定所藏的《昌黎文集》;一方面和尹师鲁、梅尧臣、谢绛等人一道致力于写作古文,推行古文。前后经三十年的努力使“韩文遂行于世”,“学者非韩不学也”。这段记叙很简单,但是它灌注了作者半生的精力。这期间,他除自己创作大量文从字顺、简洁明畅、跌宕多姿的散文外,更重要的是团结、奖引和培植了许多有名气的作家,如三苏、王安石、曾巩,使古文彻底击溃了“时文”,取得完全的胜利。这场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四段作者根据韩文没而复盛的事实,阐明“道”即使可能暂时泯没,但其生命力必将永存的道理。为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孔子、孟子为了推行他们的学说游说列国却没有人接受,但后却把他们尊为师表、供人效法的事实,再结合“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的事实,深刻说明,道“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而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第五段作者说明自己发扬韩文的目的和从中受到的教益。作者学习发扬韩文,不是为了赶时髦,不是为了名誉,不是为了权势,而是认定韩文是作学问的正确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不顾世俗的好恶坚持不懈地向前迈进。“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而韩文的思想反过来又促使他勇往而不屈。

最后,作者又进一步说明了自己校补韩文的情况、原则和对韩文的钟爱之情。世传的韩文本子脱漏和错误较多,所以作者多方收集善本来加以订正,但原则是保持原样,不轻率增加,这表现出作者对先辈的尊重。作者写自己家中藏书万卷而唯《昌黎先生集》是旧本。然尤惜之,这又更突出了对韩文的钟爱之情。

这篇文章时而叙述,时而议论和抒情;但都以作者珍藏的一部旧本韩文为线索,将全文融为一个整体。全文语言朴实,没有丝毫掩饰做作的地方。尤为突出的是全文在叙述中自始至终都溶有浓厚的感情,如对“脱落颠倒无次序”的韩文的索要,对“浩然无涯”的韩文的敬叹和推广,校对韩文时的多方收集善本,增补韩文时的慎重,对旧本韩文的珍藏,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韩文的敬仰和珍爱之情。

评析

《记旧本韩文后》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跋文。文章回顾了作者三十多年来从接触韩文到学习韩文再到倡导古文运动的全过程,强调为学为文应该不趋世俗、不急名誉,表现作者志在发扬韩愈之文、韩愈之道的理想与决心,是研究北宋古文运动和欧阳修创作道路的重要资料。文章叙议结合,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辑评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六:韩吏部文章昭垂天壤,至今炳如日星,然在当时知好者少。公去文公仅百馀载。而韩文犹湮没未彰。盖五代文弊,而宋初杨、刘绮丽之习,有以蔽之也。公自儿童即知好之,得诸李氏敝筐中,乞以归。爱之终身,于万卷中独为旧物。后之学者,称文章必曰“韩欧”,盖其生来根器与韩契合,固非习之所能移耳。

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卷四:庐陵之学本出昌黎,故篇中虽记叙韩文,实自明学问得力。第一段叙得文之由,便写出一见可爱神情来;第二段叙未学其文,又写出一种深知爱慕来;第三段述己学其为文;第四段信其文之必传;第五段明己学之有素:处处叙韩文,处处写自己得力。此可见古人自信处,亦可见古人不忘本处。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集录·六一居士外集录》卷一:韩之文得公而显,公亦学韩以成一家而传无穷,交相需者也。此篇记本末甚悉。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斯文拈出瓣香,历叙伏见进退,本身与韩文相助发以为始终,但作一段大事因缘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