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释迦牟尼佛住世的那一段时期,佛在印度南海滨的楞伽山顶上,和他的出家比丘弟子,以及修大乘菩萨道的弟子们,很多的人,都聚会在一起。当时由大慧大士为大众们的上首,他对于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自心识现境界,已经善于解证它的真实义理了。他对于各种各类的众生差别,以及各种各类心物色相的究竟本际,都已经了知无遗。并且深人佛法,对于无量普度的法门,都了然通达。但为了随顺一切众生各种不同的希求,才随缘普遍地显现在世间。关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他已经彻底通达。由于佛的启示,为了解决当时与后世人们的许多疑问,他就代表大家起来问佛,提出下面的许多问题。他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说出一段赞美佛境界的偈语;其实,这也就是说明佛法精义的纲要。他说: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的—切诸法,都是生灭灭生地不停轮转,犹如虚空中的幻华相似,倏有还无。如果离了生灭的作用,便如虚空,一无所有。当幻华的作用和现象显在空中之时,便不是“无”;当幻华的现象和作用消逝了以后,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体”、“相”和“用”的原因,自己便得解脱尘累,常觉不昧;既不执著一切世间是决定的“有”,也不执著于绝对的“无”。而且悲悯世间一切众生的愚迷,生起大慈悲的心愿,乃在一切世间随类现身,说法度世,拔济众苦。)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梦幻,这一切都是从心意识所变现,如果离了心意识,便一无所有了。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的显现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体上却都无自性,本自了不可得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果教化济度世间。)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一切诸法的存在,都如梦幻似地生生灭灭;在生灭灭生的现象中,如果说它是断灭的“无”,但它却有相续的作用。如果说它是恒常的“有”,但它却又是生灭无常的。智者了知一切诸法,既不是决定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佛是大智慧的解脱者,他已经了证“人无我”和“法无我”,自觉内证一切的烦恼障和智障,都因为妄想分别而生。这些分别的妄想心,犹如火光中的烟馅和光影相似;它的自性却是本来无相,了然清静的。所以烦恼和智慧,同样的都无自性,本自了然清净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思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有若无有。是二悉惧离。
(这是说:一切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既无生死可了,也并无另有一涅槃寂灭的境界可得。既没有一个住在涅槃寂灭境界中的佛,也没有一个佛往来于涅槃寂灭的境界中。在本来清净自性的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的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的本体。如果执著佛境界的是有是无,也就同执著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才是佛法正觉的真实内义。)
牟尼寂静现。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牟尼是佛的名称,也便是寂默的意义。这是说:佛从本性清净寂默中静观万法,得证远离生灭的作用,不取一法,也不舍一法。只得性自如如,这便是远离尘垢,远离缠缚的解脱法门。若能解脱生灭,还归寂灭清净,便无古往今来等法执。由此而解脱十方空间。三世时际的束缚,以证得毕竟寂静了。)
(上述大慧大士的赞佛偈语,最主要的道理,是指出佛已经在无生灭的境界中证得解脱,在自性清净寂灭中得到大智慧。但为了济度世间一切众生,出离苦海,仍然兴起同体的大悲,无缘的大慈之心。但他所悲的是什么呢?是悲众生的愚迷。其实既非实有人和法的可悲,也非绝对的无人和法的不可悲。只是悲其所悲,应无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义的佛法,以兴起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来济度世间,才是它主要内义的精神了。)
这时大慧大士说完了赞佛的偈语,便自我介绍说:他名为大慧。现在为了彻底了解大乘佛法的要义,所以提出一百零八个问题,请求佛的解答。佛就答应他随意发问,并且说,理当为他说出如来自觉的境界。于是,大慧就问: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如何才能清净心中的妄念?为什么心中的妄念增长不休呢?)
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为什么知见会落于痴惑之中?何以见痴惑会更加增长不已呢?)
何故刹土化?(为什么世间有这许多的国土,化生生化不已?究竟它是怎样生起的呢?)
相及诸外道?(而在这些国土上有各种不同的外道,他们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如何才能到达无觉无受的寂灭境界呢?如何才名为无觉受呢?)
何故名佛子?(怎样才可以称为佛子呢?)
解脱至何所?(解脱了后又到哪里去呢?)
谁缚谁解脱?(究竟迷时被缠缚的是谁?而悟后能解脱的又是谁呢?)
何等禅境界?(哪些是禅定的境界呢?)
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在佛法中,为什么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的不同呢?)
缘起何所生?(产生万法的因与缘,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云何作所作?(什么才是产生作用的因,和作用所产生的果呢?)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为什么世间会有许多同异的理论,它是如何产生,形成变化的呢?)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如何才是“无色定”的境界?如何才是“灭尽定”的境界?如何才是“无想定”的境界?何以在定中能够自觉出定的境界,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呢?)
云何所作生?(何以一切所作所为,能够形成因果的作用呢?)
进去及持身?(怎样会入胎而形成此身的存在呢?)
云何现分别?(何以会有现识而起分别妄想,与万物形形色色的作用呢?)
云何生诸地?(何以佛法中会有大小乘各种地位差别的建立呢?)
破三有者谁?(能破三界(注五)的生死,也就是脱离“欲”、“色”、“无色”三界的是谁呢?)
何处身云何?(如何会有六道(注六)中各类身命的轮转不已呢?)
往生何所至?(往生究竟要生到哪里去呢?)
云何最胜子?(如何才算是诸佛中最殊胜的法子呢?)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如何才能够得到神通?如何才能够得到自在的三昧(注七)呢?)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怎样才是三昧正受的心境呢?)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何以名为藏识(阿赖耶识)(注八)?什么是意与识的分别呢?)
云何生与灭?(如何是生灭的现象呢?)
云何见已还?(怎样是已见到“不还果”的境界呢?)
云何为种性?(何以众生会有许多不同的种性呢?)
非种及心量?(为什么有非佛的种性,他们的心量又是如何的呢?)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为什么要建立一切的法相呢?为什么又要高标一切法相无我呢?)
云何无众生?(何以说本无众生可度呢?)
云何世俗说?(哪些佛法是随世俗的说法呢?)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如何才能不生断灭的见解?如何才能不生常住的见解呢?)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什么是佛和外道的不同之点呢?什么又是他们互相可以沟通之处呢?)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为什么佛法流变到后世而有各种不同的派别产生呢?)
云何空何因?(怎样才算是空?空的境界又是什么呢?)
云间刹那坏?(为什么念念之间,每一刹那都在坏灭呢?)
云何胎藏生?(何以众生界的生命有的因胎藏而生呢?)
云何世不动?(何以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本来就未尝变动的呢?)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为什么世界一切万法,都如梦如幻?犹如海市蜃楼?或如火光焰影?或如水中明月呢?)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为什么有七觉支?为什么又有三十七菩提道品呢?)
云何国土乱?(何以国际间有战争和内乱的发生呢?)
云何作有见?(何以大家认为万象是实有其物的呢?)
云何不生灭?(为什么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呢?)
世如虚空华?(为什么世间一切犹如虚空中的幻华呢?)
云何觉世间?(如何才能不离世间而内证自觉呢?)
云何说离字?(为什么说第一义谛不是文字言语所能表达的呢?)
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能远离妄想的是谁?何以佛说法常用虚空作譬喻呢?)
如实有几种?(真如究竟有几种呢?)
几波罗密心?(波罗密(度到彼岸)的心法究竟共有几种呢?)
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如何才能超过菩萨的各地(境界?能到无所觉受境界的又是谁呢?)
何等二无我?(为什么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呢?)
云何尔焰净?(怎样才能使我执和法执的焰影熄灭呢?)
诸智有几种?(智慧的境界究竟有几种呢?)
几戒众生性?(众生的性戒有几种呢?)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世间一切的珍珠宝物等,它们之所以宝贵,究竟是谁的赐予呢?)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世间的一切言语和芸芸众生的不同,究竞是谁的杰作呢?)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世间的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以及一切百工技艺,究竟又是谁发明创立的?)
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偈语讽颂共有几种形式?怎样才叫长颂和短句呢?)
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世间成为有系统的学问有多少种?怎样才叫做是论藏呢?)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为什么世有各种的饮食?为什么世间会有许多的爱欲呢?)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什么叫做国王?而转轮王和小王的分别又是怎样的呢?)
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何以国土之间,有许多人和神的守护?三界天人又共有几种呢?)
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怎样才构成大地?日月和星宿等,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修行解脱道的人,共有多少种呢?)
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弟子共分为几种?怎样才称为佛法中的教授师呢?)
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佛,究竟有多少种?众生又有多少种呢?)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魔和一切外道,他们各有多少种呢?)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自性与心,究竟各有多少种呢?)
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请告诉我,何以会有假设的说法呢?)
云何空风云?(何以虚空中会有风云的发生呢?)
云何念聪明?(何以世人会有天赋的聪明呢?)
云何为林树?(何以世间会有森林丛树的密布呢?)
云何为蔓草?(何以世间会有蔓草的滋生呢?)
云间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何以世间会有象、马、鹿等动物?为什么有人要去捕捉它们呢?)
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什么才是卑贱和丑陋?为什么会有卑贱和丑陋呢?)
云何六节摄?(何以一年之中,用六个节期来统摄时间?“过去印度的风俗,以两月为一节,一年分为六节。”)
云何一阐提?(何以世界上有绝无善根的众生呢?)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男人和女人,以及不男不女的阴阳人,他们是怎样生出来的呢?)
云何修行退?云伺修行生?(怎样修行的人,中途会生退心?什么是修行人进步的情形呢?)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教授禅观的大师们,他们教的是哪几种方法?而且应该教哪些人去修持掸观呢?)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一切众生,往生各道,是什么形相?究竟有多少种类呢?)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如何是真有财富,用什么方法才会获得财富呢?)
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如何才是释迦的种族?如何才会有释迦种族的形成?又如何才是释迦甘蔗种族的系统呢?)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何以会有长修苦行的仙人们?他们所教授修持的,是用哪些方法呢?)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何以说:诸佛菩萨,常在一切时中,常在一切刹土上,以各种不同种类的名相和色身,显化度人。为何有无量数的人间天上的最胜佛子们,时常围绕着佛呢?)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何以佛戒人食肉,佛用什么制度来戒除肉食?那些食肉的众生们,为了什么要肉食呢?)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为什么佛说:法界中有无数的刹土,有无数的须弥山,又名妙高山?而有的世界,形如莲花?为什么最好的世界又名为“师子相刹”?而且各种世界,犹如器皿一样,有覆有仰,有侧有横的呢?为什么无尽虚空中的无量世界,犹如帝释天的宝网,重重无尽。有的形如珍宝,有的形如箜篌和细腰鼓等等光彩夺人,不一而足,但为什么另有一些世界,却没有像我们一样有日月的光明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问智慧佛?
(什么是佛的化身、报身、法身和智慧身呢?)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为什么佛说:卢合那报身佛,在欲界中,不能成无上正觉?而于色究竟界中,才能证得菩提正觉的呢?)
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当佛入于涅槃以后,谁在此世间主持正法呢?究竟佛住世多久呢?佛的正法,又能住世多久呢?)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悉檀和解脱的知见,都各有几种呢?)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佛由什么因缘,要制定出家比丘们的毗尼“戒律”呢?)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交易,云何百无受?
(这些佛法中的最胜佛子们:例如声闻与缘觉等,为什么有的会受因缘支配或变易生死?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无所挂碍的极端寂灭的境界呢?)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如何是世俗的神通?如何是出世间的神通呢?)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什么是大乘菩萨七地的心量呢?)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僧众共有几种?怎样才算是破坏和合僧的徒众呢?)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什么是佛的医方论?由于什么原因,佛要发明这些医方?)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为什么我们伟大的佛要说:过去历劫中的迦叶佛、拘留孙佛,以及拘那含佛等,都是我的化身呢?)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为什么佛要说明世间的断见和常见,以及我和无我的涵义呢?)
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为什么佛不在任何时地,只说一种佛法的真义?而却为一切众生们,分别介绍各种心量不同的法门呢?)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何以世间会有男女等众生?又有诃梨阿摩勒等果木呢?)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为什么这个世间的边缘,会有鸡罗、铁围、金刚等山围绕?而且这些山中,都充满了无量的珠宝,都住着许多会幻化的神仙们呢?)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这两句应该是结集经文的人所加进去的话,因为佛具一切智,彻底了解万法的本源,所以又别称他为无上此间的解脱者和解惑者。)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这两句,才是佛所说本经的真义,他说大乘的一切法门,是以诸佛的心地法门为第一。)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这四句,文从字顺,大意已如原文。下面都是佛回答的话。)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生灭和不生不灭,涅槃寂灭和刹那虚空等等的说法,无非都是使你内证自觉,进入一切诸法空无自性的境地。)
佛诸波罗密。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佛法有六度等的法门。佛的弟子们,有声闻,缘觉等种类。还有些外道学者,以及进入“无色定”的修行者。诸如此类等等事情,其中的问题还多得很呢!)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其他还有须弥山和四大海水,以及世界的洲渚和土地,天上的星宿和日月,外道们和天人们与阿修罗(天魔)等等,也都是问题啊!)
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
(佛法的解脱,自在和神通,以及佛的十力和禅定三昧正受等的境界,生灭灭尽和佛的四如意足、七觉支和三十七道品,一切禅定的各种无量境界,和中阴身的往来生死,正受中的灭尽定,和住三昧定中的起心说法等等,这也那是问题啊!)
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
(心意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以及能妄想的,所妄想的,能见和所见的。佛法各乘的种性,犹如金银和珠宝的性别。断无善根的一阐提种性,以及荒乱众生和一乘佛道,智慧和妄想的趣向,众生的有无等等,这也都是问题啊!)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诸山须弥地。巨诲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有什么理由可以捕捉象马和禽兽?用因明的论辨方法,如何才能和佛法相应?因果的根据是什么?大众所迷惑不解的神通道理,以及自心现量的不可捉摸,和菩萨十地之间的互相关系,乃至几百变化而都归于无相无受的奥义,医方和工巧等等的理论,伎术和因明声明等的方法和道理,甚至一切山和须弥山的情形,大海洋和日月的大小,下中上各等的众生们,一身具有多少的物质微尘等等,这也都是问题啊!)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每一刹土究竟有多少物质微尘的数量?一弓有多少长?一肘和一步有多少的拘楼舍,半由延和一由延中间有多少的距离?——大千世界为一刹土,二尺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十拘楼舍为一由延,由延又译为由旬。这也都是问题啊!)
免毫窗尘虮。羊毛(麦广)麦尘。钵他几(麦广)麦。阿罗(麦广)麦几。
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为有几阿(少/免)。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婆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馀事。
(由微尘以至于大小度量衡等,这些也都是问题啊!——古注:古印度以七微尘成一窗尘,七窗尘成一兔毛端尘,七兔毛端尘成一羊毛端尘,七羊毛端尘成一牛毛端尘,七牛毛端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子,七芥子成一大麦,(麦广)就是大麦的别称。半斗名钵他,一斗名阿罗,一斛名独笼,十斛名那佉梨,十万名勒叉,一亿名举利,一兆名频婆罗,一尘名阿(少/免),一芥子名舍梨沙婆,一草子名一赖提,一豆名摩沙,一铢名陀那,一两名迦梨沙那,一斤名波罗。波罗弥楼就是须弥山,等于说须弥山共有几斤?这些也都是问题,如果都想一一明了,哪还有工夫更问馀事呢?)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声闻和缘觉乘的独觉佛们,以及佛的大弟子们,究竟有多少人?他们一身又有多少微尘?你为什么不问这些呢?)
火焰几阿(少/免)。风阿(少/免)复几。根根几阿(少/免)。毛孔眉毛几。
(一朵火焰有多少微尘?一阵风有多少微尘的数量?每一根毛有多少微尘?以及毛孔和眉毛,究竟又有多少微尘?这些也者是问题啊?你为什么不问呢?)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保护人民身体财产的最好的帝王?怎样才是一个治理盛世的转轮圣王。何以世间须要王者来守护?怎样才是解脱的法门?这些也都是问题,你当然都须要一一了解。)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你何以不问言语文字广义利狭义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包括你现在所问的种种问题。为什么各种众生会有男女饮食的欲望呢?你间这些问题,当然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
(为什么世间会有男男女女如森林般地繁殖?为什么世界的边缘,有如金刚般坚固的高山?为什么世间一切都如梦似幻地不实在,但众生们却如渴鹿般的贪爱不舍呢?何以金刚山等的上面,会有天仙们居住,他们的天地,又如何能像海市蜃楼般的庄严美丽呢?这些也当然都是问题啊?)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佛法所说的解脱究竟是解脱到哪里去呢?而且是谁缚住你?又是谁去解脱呢?怎样才是禅定的境界?神通变化与外道的方法和内容,又是怎样的呢?你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什么是一切都从无因而生的理论根据?什么是一切都从有因而生的理论根据?什么是有因与无因的统一和矛盾?以及什么是有因无因都不合理。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如何是现有还灭?怎样才能净除一切妄念妄觉?为什么一切妄念妄觉流转不已?以及如何才能净化一切的有为有作的妄想?这些问题,当然更须要一—了解。)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如何能断除一切妄想?三昧的定境是如何而起的?能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又是谁呢?脱离了三界的束缚后,他的法身又存在于什么地方呢?这收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为什么一方面认为法界本无众生,而另一方面又说众生都是有个我相呢?如何才是针对世俗所说的法?这些必须详细地广作分别。尤其是当前发问的“我”是如何的?以及“无我’之相又是如何的?何以会形成胎藏的生命?何以有种种不同众生身相的存在?达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如何是断见和常见?怎样才能使心得到定力?如何是言语文字与正智的差别?如何是佛所说的戒性和佛子们种性的差别?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如何是成为正见的理论?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一切众生种种的差别,又是如何的?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一了解。)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众生们为什么被饮食所拘束,赖以活命?如何是人们的聪明和魔境界变相的差别?何以世间会有树林和葛藤的盘根错节?这些都是佛菩萨的最胜弟子们所要问的,当然也部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何以法界之中会形成种种刹土?为什么许多仙人们要长修苦行?世界人类为什么有不同族姓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师承又是如何的呢?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
(为什么世上有相貌丑陋,为人所轻视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要修行?为什么在欲界中不能证得菩提正觉。而要升华到色究竟界中才能成为正等正觉呢?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什么是世间的神通?怎样才是真正的比丘?如何是化身佛和报身佛,以及如如不动的法身佛和平等智慧佛呢?怎样才称之为僧众?达些都是佛子们应当要问的问题。还有各种众生的国土世界的形状,何以会有许多的不同,为什么有的如箜篌,有的如细腰鼓?同时有的刹土,为什么没有光明呢?对于这些问题,当然都须要一一了解。)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宝。此及馀众多。佛子所应问。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心王所统的八识作用,大致分为七种,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和末那[俱生我执的意根]七种识的作用。这许多问题,实在也是人们心里所要了解的,而且也是大家所要问的,就是其他的佛弟子们,也应当要问的。不过,万法由心而生,一切唯识所造,这许多问题,一一都与“心”相关,只要了彻此心,就会远离各种外道及见解上的过错。至于第一义的境界,不是世俗言语所能描述的,我现在将要显示第一义给你,使你了解各种问题的连锁关系和它的中心根据,希望你留意谛听。
(八百句原文如上,不再加译述。)
这时大慧大士再问佛说:“所有的识有几种‘生’(生起)、‘住’(存在)、‘灭’(消逝)的作用呢?”佛况:“所有的识有两种‘生’、‘住’、‘灭’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测所能够明了的。什么是所有识的两种‘生’呢?就是所谓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为流注生。因此而发生所有相续不断现象,名为相生。什么是识的两种‘住’呢?就是所谓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续,才有一切现象界的存在。什么是识的两种‘灭’呢?就是所谓流注灭及相灭,即是相续存在的力量同时不断的消逝,和现象的消灭。”
佛又说:“一切识有三种现象。一是转相,乃是辗转变化的现象,称之谓转识。二是业相,乃是业力的现象,称之谓业识。三是真相,乃是圣智的现象,称之谓正智,或名真相。”又说:“如果广泛的说有八个识。简略来说,只有三种识:一是真识。乃是真相之识,称之谓真识(又名为如来藏识)。二是现识。乃是对境所显的现量识,称之谓现识。三是分别事识。乃是能分别一切事物的分别识,称之为分别事识。如何才能明了现识所显示的现量境的作用呢?举譬喻来说:犹如明镜照物,能够摄取任何现象,相来不拒,相去不留。现识的作用也同这个情形一样。”
佛又说:“现识与分别事识,这两种作用,会不会冲突呢?从表面看来,好像这个现行识的现量境完了,才生起分别事识。其实,它两个是互相辗转发生作用,互为因果的。当接触外界的现象时,接受不可思议的熏染,和产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这就是现识的因。吸收内外种种的六根六尘现象,和受无始以来习惯性的妄想熏染,就形成分别事识的因。”
佛又说:“如果要恢复本来真识的自相(如来藏旧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习气熏染的虚妄分别事识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识自然消除,这样就是灭了识相。”佛又说:“只要把生起相续作用的生因消灭了就可以啦。因为把所以生起相续作用的‘因’灭了,自‘因’相继而生的‘缘’也就自然消灭,那么,相续的作用也自然无法存在。这里所说的相续的因和缘又是什么呢?所谓‘因’者,乃是基于现量而显的现识转相作用,它依于无始以来的妄想熏染习气而生。所谓缘呢?就是依他而起,从心识中,引起见分分别的境界。譬如泥团和微尘,泥团不一定就算是微尘,微尘累积才构成了泥团。如果说它是两物,但泥团其实就是微尘累积而成。如果说它是一物,但它们却是两个形体。所以泥团与微尘本质上虽然相同,现象上却有差别。又譬如金了做成了任何器皿,器皿的作用性质不同,而并不失去金子原来的性能。由这个譬喻,你可以了解现识所起的现量境,一转而引起分别事识等的作用,都是如来藏识(阿赖耶识)真相转变的转识所形成的。如果如来藏识和转识等的形成作用,根本是两回事,那么,就不应该认为如来藏识就是转识等的因子。如果认为不是相异的,那么转识等所形成作用的现象灭了时,如来藏识也就跟着灭了。事实上,转识之间,有变化坏灭的迹象,但如来藏识的自相,却是不灭的。要知道所谓诸识灭者,不是如来藏识的自相消灭了,只是转识业相的流注现象灭了。如果如来藏识自相也会灭的话,那么如来藏也便是有生灭的了。果真是如此,那就等于外道们的断见理论了。”
佛说:“一般外道们的理论,认为只要远离外境,不去吸收外在的境界,那业识相续流注的力量就自消灭了。如果说:业识相续流注真能消灭的话,那无始以来的诸识种性也应当是断灭的,那就不能说如来藏的真识自相却能含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种子了。他们说:识的相续流注业力,并非从因缘而生;例如眼识也不是从色、相、空、明等等因缘会聚所生,实在是另有一物主宰的。或说是另有其他原因,如因神的主宰,或自在天主,或是宿命,或是玄妙,乃至于说是时间或数理,以及说它是物质等的能力所生。”
佛说:“再加分析,便有七种自性:①集性自性。(自心能收集一切善恶业力的性能。)②性自性。(自性本智的性能。)③相性自性。(了解内外一切现象的性能。)④大种性自性。(地、水、火、风四大种和万物性空缘起的性能。)⑤因性自性。(推理形而上的理念性能。)⑥缘性自件。(觉知已离有无空幻的性能。)⑦成性自性。(自觉圆满的性能。)共次:又有七种第一义:①心境界。②慧境界。③智境界。④见境界。⑤超二见境界。⑥超佛子地境界。⑦如来自到境界。这都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内证自性正觉,依性所说自性的第一义心的境界;以这自性正觉第一义心,成就如来在世间、出世间最上乘的法门。这都是诸佛在正觉自性中的慧眼,透入自性和众生的共相所建立的义理,不和一般外道们的邪见理论相同。何以不相同呢?他们都从自我心理的体验境界上,由妄想推理产生见解,不能反观自己觉知和认识的真实与否,便确定为如比如彼,却不知一切世间或出世间的事物,都是自心妄想分齐(分析或归纳)所显现的差别境象。一般无智愚痴的凡夫们,没有实际体证形而下万有事物之性,都是无自性的。因此,更不能证入自性形而上的第一义,所以也就见有见无,形成相对的矛盾理论了。”
佛又告大慧大士说:“如果能够灭了无知、业、爱的因(妄心)和所缘(内外境界),就可以灭掉要想所生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苦受之果。同时也就可以见到意识所生的内外一切现象。都是八自心现识所显的幻境。此理今当重说。例如有些出世的学行和婆罗门等的理论说:无始以来、万物从无中生有,有无本身互为因果。甚至有的还说虚无中另有—物,(如魂或造物主等)和时间、运数等缘会聚集而生人我的身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就是灭的开始等等理论。他们不明了真如自性是随缘常住不变的,所以对于宇宙精神的延续,和事物生元的存在功能,以及涅槃自性,本自寂灭的圆满,与乎形而上的道和业力的依存,乃至因果的真义,和道果的真谛等等,都被他们说成虚无缥缈,成为破坏性的断灭论据。只认为从无生有,有了还无。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现在既无法证实生命原来的根源,同时也无从见到根本的缘故。这些理论和见解,都如破漏的瓶子,实在不能再装东西。又等于烧焦了的种子,永远也不会发芽再生了。大慧啊!要知道。如果身心所依的自性,一成过去,就算已经灭了,那么,过去的已过去,和现在又有什么相关呢?而且现在是现在,现在又怎样和过去连接呢?未来的,既然是未来,又如何衔接现在和过去呢?在这中间,所谓时间三世,又从哪里连续得起来,怎么建立它的次序呢?这些都是从个人心理上主观妄想的成见所生,没有根本真实的原因可以依据。又如果说无中可以生有,那虚无和实质,两种是绝对的矛盾,何以又能配合心理意识的作用?倘使这样三缘和合,可以生出万物,那么,心理意识幻想沙子产油,沙子就能够产油吗?心识幻想龟壳生毛,龟壳就会生毛的吗?由这个辨证,可知这些理论和宗旨,都不能成立,都不是绝对肯定性的真理,而且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说他们这些理论,都是错误的见解,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也都是毫无意义了。他们之所以说“有”、“无”、“识”等三缘和合,便生出万有,那是因为他们只见到世间现实事物中的因果定律,从过去的事实已成了虚无,以现在的存在,推测未来的无相,因此认为其中的法则,是有无相生,互为因果的。其实,都是根据心理的直觉作用,妄心观察所得。都由无始以来的习气薰习而生的成见,所以才有这种见解。大慧啊!可是愚痴的凡夫们,被自心恶见淹没,被邪说所迷醉,却妄称自己已经得到大智慧的成就呢!”
佛说:“再说,有些求出世的学者和婆罗门等,见到一切事物,本来都没有单独存在的自性,郡是暂时偶然的幻有现象。世间的事物,虽然有景象而实际上都是虚无,正如浮云的聚散,如点火旋转而成轮,如海市蜃楼的变幻,如阳光里的幻焰,如水中的明月,如梦里的空花,这一切的一切,无非是自心内外的妄想所现。它自从无始以来,便自虚幻地存在,但又都离不了真如自性心体功能的全体大用所生。如果把妄想的因缘灭尽了,远离妄想,远离能所等说,离能观和所观的作用,就可以明了身心(和一切相依为命的物质形器世间)等等,那是藏识(阿赖耶)功能所显现的境界。此外并无一个另有包藏万有之机的主宰存在,世界上也没有—个实际可以被主宰的东西。所有事物的过程,虽有生起、存在、消灭的情形,但都只是现象的作用,在真如自性的根本上,就本来无生,所以也无所谓有灭,一切都是自心所现。如果能够如此思惟观察求证,就能够了解自心所生的依他起,和遍计所执等分别心理现状的作用了。大慧啊!如果能够这样,他必然会到达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善于巧妙地运用大悲心的方便,没有求功用之心而自然会达到功用的效果。他会证到一切众生世界,完全如梦幻似地存在,见到一切缘起本来性空,不会再被内外境界的因缘缠扰,包就证得宇宙万有都是真如一心的性空缘起。由此渐次进入无相境界。由菩萨初地开始,逐步依次上进,最后证得圆满菩萨十地境界的各个三昧。既然证得了三界唯心,诸法如幻,依此修行,也就自然能够善于分别观察,到达如幻三昧的境界,而度到自心湛然寂净,智慧实相的彼岸,舍离流浪生死海中的苦趣,到达究竟无生的境界。证得坚固不变如金刚似的能断微细无明的正定,得入如来如如不动的千百万亿化身的境界。神通自在,与慈悲方便等,都能够庄严具足,可以自由出入于一切诸佛的刹土,也可以自由出入一切外道的境地。这些都是由于真能合离心意识的功用,而转身证得菩萨境界的妙有之身,然后终于达到如来果地的妙色身了。”
佛说:“如果要证得如来境界的法界一身者,应当放下这个身心所生起的妄心作用,和依他而起的因缘会聚所生的妄心现象。舍离由心所造的——生起、存在、消灭等虚幻的境界。只要彻底了解万法唯心;也就是说要认清宇宙万有,无非是一个真心全体的大用。由此观察心理妄想,无始以来都是虚妄习气的力量;才能解脱三界万有的系缚。由此寂静思惟,达用归体,证得万物原是一无所有。如此自能渐次达到佛地寂静圆满、本自无生的圣境,证得自身本具彻底自觉的圣智。不久当得一心自在的能力,自然开发究竟的无功用行,正像如意宝珠之在盘中,随众生业力观察角度的不同,发现各种不同的色相,而宝珠自身,却自依然无相。所以才能顺应众生各种微妙之心,以种种形态的化身,随顺众生心理和心量,使他惭次进入菩萨的各地境界,最后度到寂静的彼岸。所以我说:你们应当修学各自悉檀内明此心本具三昧的善法。”
佛说到这里,大慧大士又问:“希望您再说心、意、识的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的自性现状。也就是诸佛和大士们所依此修行的,而使自心不再执著混和于外缘的各种情况,所谓廓然朗照,显示真心自体的圆成实相,切实证到一切佛所说三界唯心的真实境界。这也就是您这次在楞伽国摩罗耶山的海岛中.为同来集会的大士们连声赞叹如来法身、似无边大海的藏识(阿赖耶)和现行的心理状态。”佛说:“眼识所生观看的作用,简说是由四种因缘,才形成眼识随境而转的现象。哪四种因缘呢:①自心现识的本能活动,于不知不觉间,具有吸收外境的性能。②无始以来,就赋有色相习气所熏习的虚妄作用。③心识自性分别的习惯。④现行心理,随时随地要见种种色相的缘故。有此四种因缘,就使平静无波似的藏识海中,掀起波涛汹涌的洪流。当此全海既已生波,那平静的如来藏识,也就统统变为洪涛巨浪了。”
佛说:“又例如眼识作用发生时,所有眼睛的生理机能,所有神经和细胞,以及所有的毛孔,都同时产生作用。而且眼识一生起了作用,其他心理境界,就会依次跟着引发。至于引发的情形,就像眼眨眉毛动一样,几乎是同时并生的。譬如一个大的明镜照见了外界物象,无论巨细,都能同时照见。犹如猛风吹动了海水,整个的大海,就一变为波浪滔天了。当平静的心识海中,为外界境象之风所吹动时,心中也就顿时生起了万象,由此洪涛巨浪,就汹涌不断了。‘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虽然心理的浪潮,都是由于身心内外的境风所引起的,粗看起来,似乎都是心波动荡的一种心理现象,但细加分析,却各有不同的性质。也就是说:心波同是识浪所生,作用却有不同的区别。而见其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配合心量和业力,以及时间和空间而发生各种不同的现象,愈入愈深,愈缠愈紧,自心偏要执着虚妄的境象,不肯放舍。因为人们不能彻底了知外物的色相,都无自性,所以五识身——眼、耳、鼻、舌、身——就都随着外境色相的作用而转了。大慧啊!所谓意识,也就是和前五识同时俱生,因为它有识别各种事物的作用,就名为意识。它对于前五识,有时或起差别分段的了知作用,有时也可以全体同时了知。不过五识身和意识,尽管随时在轮转不休,可是都不能自知自身便和意识互为因果的,只是各自在微细生灭的现象中辗转不休,执著各种差别的境界,和分段的现象,觉得它各自在转,都不能到达无分别的境界,各了自境的边际。例如许多有修行功力的人,进入禅定三昧的时候,并不觉知自心无始以来微细熏染的习气还在流转,意谓自己已经灭了诸识的作用,所以现在才得到了禅定境界的正受。其实,他不知道,所谓禅定三昧的正受境界,实在并不是灭了真如自相而入正受。因为无始以来能熏习种子的真如功能是不灭的,所以在禅定三昧之中,真如藏识固自不灭,只是境界转时,诸识没有执著摄取外境的因缘,所以好像觉得是意识等完全灭了似的。”
佛说:“这个极其深细的藏织(阿赖耶)的究竟边际,除了已经到达如来果地,以及真实证入菩萨境地的大士们外,其他如声闻、缘觉、外道等修行人,他们所得的三昧智慧之力,决不可能推知它绝对性的义理和境界的。至于已证入菩萨诸地的大士们,有他的善巧智慧和方便法门,能够于先佛的圣教经文中,研究判断它的章句义理,能够信入藏识的境界;但如要切实了然明白它的究竟道理,必须要得最殊胜的、无量无边的善根因缘成熟,能摆脱自己心中现行的虚伪妄想,宴坐在寂静的山林中,由修习下土道(天人乘),渐次进入中士道(声闻和缘觉乘),再进至于上士道(菩萨大乘)逐步依次循序上进,渐渐才能发现自心妄想流注的作用。等到修持的功行圆满,自然会得到无量诸佛来灌顶(性光和智慧的加庇),证得自在之力和神通三昧,与诸大善知识和佛子们把臂同游。然后才能解脱得度,确实远离了心意识,见到自心所现的自性境界,才能度过虚妄习气的生死苦海。大慧啊!所以说:凡是真实修行的人,应当亲近最殊胜难得的善知识。”说到这里,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是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忽然吹来阵阵的烈风,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如来藏正是如此,它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是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珮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这是说:譬如澄清寂静的海水,它一经变动以后,就转变为种种波浪的现象。由心所生七识的作用,也是如此,也都是由如来藏所出发而和合俱生的。也就是说:当七个识生起作用的时候,如来藏识即全海成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识,它会生起思惟的作用,分别各个识的现象和道理。总之识的作用和现象,大体分作八个,但虽然它有八个作用的不同,其实它又是无定相可得的,而且所谓无相,就是相的毕竞空,无相便是无相,并无另外有一个无相之相可得。)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这是说:譬如海水,当它起了波浪的作用时,它便全海成波,但现象和作用虽然有了不同,可是它们同为海水,却是本无差别的。当它由波浪还成海水的时候,只是现象和作用的平息,也并无另有一个所归还之处。一切识的作用产生,仍然不离于心。所谓心识,也仅是体用上的不同,根本就没有什么差别可说。)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这是说:藏识就是能累积一切业力的根本,意识就是能广为采集业力的先锋。所谓一切唯识的作用,便是指能识别和所识别的分别作用。以名数而言,虽有心、意、意识等等的差别,其实,都是根尘相对,一念妄心之所起。当它对内外境界起作用的时候,便形成了前五识,而前五识的对境未生分别之初,也就是识的现量境了。)
这时,大慧大士又以偈问道: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名何唯愿说。
(这是说:世间一切呈现的色相,乃至如青赤等等的光色,使众生们发生眼的识别作用,为什么却说它像波浪和海水一样,只是一体的变相,完全根据如来藏而来的呢?还希望您为我们解放其中的道理。)
佛也就以偈回答说: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这是说:青赤等等的光色,也只是如来藏识变化而生的暂有现象而已,它们的根本,原来是空无所有的,就如大海的平静无波一样,只因自心执著成相,采集累积,便成为业力的依存作用了。所以佛说一切无非是自心之所生.用这譬喻使凡夫们开悟其中的真谛。)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这是说:由心而有业,但业力的自性本空,如果自心摆脱了能摄取和所摄取的作用,那便同大海中的波浪一样,就会返本还原,自己归还于清净寂灭的大海水了。)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这是说:众生们只于世间光色等等各种现象之中,互相资生受用,所以就形成身心性命的存在,这便是现识的境界。它在其中显现一切业力的因果,互相辗转循环,便如波浪的重重叠叠,层出不穷了。)
这时,大慧又以偈语问道: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这是说:佛以大海和波浪的现象和关系,用作识诲心波的譬喻;但是波浪与海水,是有它的活动现象,因此可以用知识来分别的,业力和藏识的关系,如果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
佛又以偈回答说: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诲。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这是说:因为凡夫们的智慧低劣,他们不能了解藏识是像澄清湛寂的海水。业力的现象,像大海中所起的波浪一样,所以只能用譬喻来做说明,使他们依此类通,反求诸己,便可以豁然而悟了。)
这时,大慧又以偈语问道: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这是说:日出东方,光明便普照世间,无论上中下的众生们,都蒙受阳光的普照。大智慧如佛者,正像日光普照世间,是为一般愚痴凡夫们,演说真实之法,然而我佛既已为众生演说各种各类的法门,何以却不说心的真实体相呢?)
佛又以偈语回答说: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这是说:如果要说心的真实体相,此心就根本没有世人所想象那样有一真实的东西存在。真实这个名词。也只是世俗知识上的一个观念,因此不可循名执相,妄求真实。譬如海水生起波浪,它就一时俱生,并非前后次第的出现。又如镜中照见形象,梦中显出各种境界,都是一时之间,同时俱现的。心的境界作用,也是如此,不过有时候它却有次第因缘的作用,互相依存,辗转生起业力的因果关系。)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这是说:所谓识的意义,就是指此有分别了知的作用。最明显的,便是心理意识有分别然与不然的鉴别作用。前五识如:眼、耳、鼻、舌、身,它们有显现境界的现量功能,而且并不循一定的次第发生,当它在某处应用时,使显现出它的现量作用了。)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于。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这是说:意识对于前五识,正如画师教导学画的弟子们,指挥他们如何去着色,如何去描画。至于内外的各种境界,犹如画画的彩色。境界本自无心,正像彩色的本身,本来就没有文彩。当它由人们的心意画成一张图画的时候,这张图画的本身,既非是笔,也不是无形象的白纸,只是综合各种线条与色彩,便构成为一幅图画了。如果仔细分析它的各个部门,也就根本没有东西。我说心意识等作用,也是如此,其实,都无真实的自性存在。)
言说别施行。其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
(这是说:为了言语文字表达它的功用,所以使用各种理论和譬喻来分别解说。至于心的真实体相,它根本是超越文字言说的一种境界。我之所以仔细地分析,只是为了初机认清心识的业力作用。如果要真正了知心的真实境界,只有修行求证,才能切实证得。因为心的真实体相,难有自悟自证,把能觉想的和所觉想的作用,一齐抛却,才能了知它的真实面目。)
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这是说:为了使无智的愚夫们容易了解,才广为分别,说出其中的道理。事实上,这种论辩,皆如梦幻,也无真实的意义,所有种种的解说,无非是因时、因地、因人,随事而说法,便建立各别的法相。如不能对机说法,你所说的与他所需要的并不相合,那在一般人们看来,就认为你在胡说乱道了。)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这是说:佛所说的法,譬如良医的因病施药,都是随着众生心量的不同,而说不同的法,使他门随机悟入。)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这是说:凡夫们用妄想心来推测佛所说的心识体相,当然不能了解它的境界。即使声闻等人,以他们的智慧来体认,也不见心的本际。大慈大悲的佛陀所说的自心境界,唯有真正自觉内证的人。才能了知它的实际。)
佛说:“再说,如果大乘菩萨们,要知能摄取的自心现量,和所摄取的妄想境界,便应离群索居,不为世俗所拘,而且断除睡眠,从朝至暮,自夜达旦,修习自觉自悟的方便法门:同时也应远离外道的经论言说,以及舍弃声闻、缘觉二乘的学理和境界,一心勤求通达自心现识所生的妄想情状。
“再说,大慧啊!大乘菩萨们,既然建立了住持智慧德相的心愿,对于上乘经的圣智三相,应当精勤修学,什么是须要勤学的圣智三相呢?那就是: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如是能够修行得此三相,便不至于蹭蹬修途,被懈怠自误,故自懒散犹如跛驴之心,乃至以得少为足,便自以为已得智慧德相的错误了。要知佛法中最胜弟子的菩萨第八地,就是由修此三相而出生的。①所谓无所有相:那就是说乐于修习声闻、缘觉以及外道的境界,才得生起。②所谓自愿处相:那就是说过去诸佛们,都从菩提大悲心流露,自发的大愿力所生。③所谓自觉圣智究竟相:那就是说对于一切法相,都无所执著,自得如幻三昧之身,进循一切诸佛修行所趣的诸地次第而行。这便名为圣智三相,是能到达自觉圣智究竟境界之路,所以有志于大乘的菩萨们,当勤加修学。”
这时,大慧大土又问道:“希望能够说出关于圣智境界中所起分别自性的事相,以及百零八个问题的基本根据。”并且说:“依此说出分别的作用,可以使大乘菩萨们证入自相共相的妄想自性。如果了解分别妄想的自性,那就能够善于周遍观察到人无我和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汉所行境界,毕定舍离无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佛说:“有一种外道,认为一无所有,便是道的根本,他们执著这种邪见而不肯放弃。他们认为一切诸法,都随因而尽,自体本来是无体的。但他们在这里产生错觉,认为如兔子一样,它本来就是没有角的。所以一切法的根本,也是一无所有,没有就是没有。(这种看法是属于执空的一类,以为无便是究竟。)还有其他的一种外道,他见到地、水、火、风四大种彼此互相依附为物,物体的微质都从物理的变化而来。而见各种原素的差别,都有形象和数量可推,因此他们执著主观的成见,认为兔子无角,是因为兔的种子本来无角,牛的种子有角,所以牛便有角。(这种看法是属于执有的一类,以为有便是真谛。)大慧啊!他们都是堕在或“有”或“无”的二边相对的见解里,不能彻底了解心的识量和自心的境界。自心境界的妄想因此增长不已、而且身心也就建立在这种妄想的基础上领受色身感官的错觉,更复发展为无量无尽思想,却不能反求自心这个思想分别的体相是什么?须知宇宙一切诸法的自性,都由唯心所起,性自离于有无。倘能离有离无,就可不再起任何着相的妄想。如果离了有无而再作兔无角等的推想,这便名为邪见。为什么呢?因为有之与无,都从唯心识量的分别相对观察所得。兔子虽然无角,却不能以此一例,便概括—切法的根本,乃是一无所有的啊!而且基于自心的观察作用,用自心的这个有分别的识量,而说其他的根本一概都是没有自性,所以说不应当作此想法。再说执有的一面呢?须知任何毫末些微的物质微尘,如果加以彻底的分析研究,它们那是无自性可得,哪里是有的呢!大慧啊!凡内悟自觉证入圣智的境界,是离于一切分别,是离有离无的,因此就不应当再因为牛的有角一例,便断然概括一切种子都是本来有物的啊!”
这时,大慧又问:“那也可以说,已经做到无妄想的人,他虽见到了没有妄想的境界。但随着外物,只作比较的思量观察,而自己本身仍然自无妄想,因此便能说一切本来是没有的吗?佛说:“并非如你所说,在观察外物之中,而自心仍然不生妄想,因此便可以说是无的。为什么呢?因为思想的本身,是依他而起的,出于牛和兔的有角和无角,才生有无角的妄想,所以说妄想是依他起性。那么他既然用依他而起的妄想,来分别求证这问题的究竟,那他所用以求证的根据,已经犯了用彼因去求此果的错误了。此中论据的根本,自身已有同异,如何可以作为推理的标准呢?所以说,并非从观察比较外物,便能妄想不生,便可说是本来一无所有的。大慧啊!如果思想分别,另有实体的话,那就不必因兔角牛角等,才生起有角无角之想。如果思想分别,也同于兔牛的角一样,是另有一可分别的存在,那么,何以分析微尘,或是推求妄想,都同样的毕竟一无所有呢?既然妄想和兔牛的角一样,经分析推求后,都是一无所有的,可见它们都是无自性的。心物二者,既然都无自性,那末又根据什么去说明这个“无”呢?如果因兔无角而说兔本是无角的,可是见到牛的有角,又说兔的种子是无角的,这就是很不合理的论据,智者就不应当作这种不合理的思辨。因为这两者的因,既然并不相同,而要据此来说有说无,便都没有理论的根据。所以这两种论证,都是不能成立的。
“大慧啊!还有其他一类外道们的见解,他们只知执著物理的色相和虚空,以及其间的一切现象和法则,却不能分析归纳,了知虚空分别等差的道理,便把色相和虚空,分离为绝对不同的两物;把虚空当作无,把色相认作实有,因此产生分别等差的妄想见解。大慧啊!须知虚空,也就是一种色相,它是渗入于一切色相之中。而且色相即是虚空,只是能持性和所持性的差别,但只有现象和名相的不同而已。
色相自性本来是空,空中具有现象,所以你就应当善自分别色相与虚空的究竟事理。当四大种生起形成的时候,四大种的各自本相,都自有它的差别。它们的自性虽然是超虚空而存在的,不住于虚空本位,但四大种中,并非无虚空。因为它们产生作用时,必须以虚空为依据。你如果了解这个道理,同样的,便了解观牛有角,便说是有,观兔无角,便说是无,这理论的似是而非了。再说:如果把牛角加以分析,变成微尘,再又分析微尘,分之再分,刹那不停,试问他又根据什么而说有一个“无”呢?由此法则,再来观察其馀的东西,也是如此。大慧啊!所以你们应当远离如上面所列举的,以兔无角来执著于无;以牛有角来执著于有等观念;乃至还要舍离虚空和形色等等同异的—切妄想;只应反求自心,静虑思惟,便自能看出种种妄想。以此须随众生,入于一切刹土,才是最殊胜的妙法。以诸法唯自心所现的方便法门,去教授一切初学的众生和佛子们。”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
(这是说:形形色色的色相,以及分别色相的心理妄想。它们都是无自性的。但凡夫众生们,却依色相等等形色的关系,而滋长增强妄心的作用,因此色身也在其中产生感觉和领受,由此安身立命而形成了众生界的形形色色。其实,心、物、众生三者,都是由于如来藏识的种子所显现的啊!)
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
(这是说:如来为了使众生解悟,所以一再解释心意等八识,和五法、三自性及人和法的二种无我的境界。)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这是说:宇宙间的形形色色,是互相对立,互为变化的。所以长短相形,有无相生。它们都是互为因果,递相嬗变,生生不已。物质微尘的生灭法则,就是如此。所以智者于色空二者之间,便不妄认色尘是实有的。须知心物众生,原来都为唯心现量所起,由此建立世界的形形色色。但这个道理,却不是无智邪见的人所能了解,所以他们也就不能净除心中的妄想恶念了。)
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这是说:须知此理的真意,绝不是从觉受与思想上可以体证得到的。即使达到声闻道果的境界,也不能了解它的究竟。大慈大悲的救世佛陀一再地叮咛我们,如要证得此中真际,乃是自觉的境界,便必须在心中去自证自觉。)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怎样才能够净除一切众生自心分别妄想的流注?此中究竟是顿然而住的顿法呢?还是惭修而成的渐法呢?”佛说:“如要净除自心分别妄想的流注,那是渐修而净的,并非是顿然而住的;譬如果木,是渐熟而成,并非顿然而长的。譬如制造陶器,是渐渐造成,并非顿然而成的。又譬如大地生长万物,都是渐渐而生,并非顿然而生的。又譬如人们学习音乐、书、画等种种技术,是惭惭学成,并非顿然而得的。
“可是又不尽然如此;譬如明镜,顿时显现一切有无的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分别妄想的流注,也是同样情形,要顿时呈显无所有的无相清净境界。又譬如日月一样,顿时照见一切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