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横画,如同千里阵云,隐隐于天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
点画,像高山坠石,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
撇画,如利剑斩断犀牛角与象牙一样有力。
折画,如百钧之力发弩,强劲有力。
竖画,像万年枯藤一样苍劲雄强。
捺画,如崩浪奔雷,气势非凡。
横折钩,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内心的思想会与写出来的字出现差池,意在笔后便为败;若是执笔距离笔锋远并且下笔流畅,意在笔前便为胜。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
岁在永和四年,上虞制图并撰文。
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度、有弹力。
煎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又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鉴:鉴别、鉴赏。
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消息:奥妙、真谛。
笔阵:将书法比喻为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执笔近:指执笔处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飞白:相传为汉代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窈窕出入”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县之西。
《笔阵图》旧题卫夫人(王羲之少时曾随而学书)撰,后或疑为六朝人伪托的书法论著,或疑为王羲之撰。
该著作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文章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文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所持相同,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