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
[现代] 金庸
浡泥沧海外,立国自向年。
夏冷冬生热,山盘地自偏。
积修崇佛教,扶醉待宾贤。
取信通商舶,遗风事可传。
注释

五律:五言律诗,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作者作该诗于《碧血剑》一书中。

浡泥:即“渤泥”,指渤泥国,乃东南亚的一个古代小国,也称“勃泥”或“浡尼”,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即今日文莱达鲁萨兰国。

沧海:大海。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观德》有言,“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流之宗沧海也。”宋苏轼《清都谢道士真赞》有言,“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明林鸿《金鸡岩僧室》诗有言,“夜来沧海寒,梦遶波上月。”

立国:建国。汉徐干《中论·谴交》有言,“古之立国也,有四民焉。”

向年:往年。《朱子语类》卷一二○有言,“某向年过江西与子寿对语。”

积修:长久修炼。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有言,“凡狐之求仙有二途,其一采精气,拜星斗,渐至通灵变化,然后积修正果。”

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槃(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以至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有较大影响。南朝梁沈约《枳园寺刹下石记》有言,“佛教东流,适末尤著,始自洛京,盛于江左。”清沈大成《学福斋杂著·读通典职官》有言,“开元二十年七月敕:末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

取信:取得信任。《汉书·刘向传》有言,“唯陛下深留圣思,审固几密,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晋陆机《豪士赋》序有言,“夫以笃圣穆亲,如彼之懿;大德至忠,如此之盛;尚不能取信于人主之怀,止谤于众多之口。”

通商:互易商货。《左传·闵公二年》有言,“务财训农,通商惠工。”《国语·晋语四》有言,“轻关易道,通商宽农。”

遗风事可传:典出宋赵公豫五律《梅仙祠》句“汉尉垂纶处,遗风事可传”。遗风,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楚辞·九章·哀郢》有言,“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史记·货殖列传》有言,“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有言,“在官脩德,民歌遗凮。”可传,可以流传。唐韩愈《谢自然诗》有言,“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