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洛城:洛阳。
四千里:一作「三千里」。
五六年:一作「六七年」。
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句:谓李光弼乘河阳之胜,直捣幽燕也。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杜臆》:宵立昼眠,起居舛戾,恨极故然。「司徒急为破幽燕」,则故乡可归,别可免矣。
《义门读书记》:「清宵立」、「白日眠」,兼写出老态来。……「近」字、「急」字并应「五六年」(「闻道河阳」二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六句是名句。然终觉「看云」不贯「眠」字。许印芳:「眠」与「看云」不贯?眠时不可看云手?若谓夜眠不合,诗固明云「白日眠」矣。此二句全在转换处用意,盖清宵本是眠时,偏说「立」而「步月」;白日本是立时,偏说眠而看云。所以见思家忆弟之无时不然也。
《杜诗详注》:首二领起「恨别」。「四千里」,言其远;「五六年」,言其久。
《唐宋诗醇》:老笔空苍,任华所云「势攫虎豹,气腾蛟螭」者。尺幅中能有其象。至于直捣幽燕之举,未尝无计及者,而良谋不用,莫奏肤功,甫诗盖屡及之,此用兵得失之机,足见甫之识略矣。若建都荆门,甫尤以为非计。彼其流离漂泊,衣食不暇而关心国事,触绪辄来,所谓发乎性,止乎忠孝者,寻常词章之士,岂能望其项背哉!
《唐诗别裁》:沈德潜: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结语见公将略。
《读杜心解》:人知上六为恨别语,至结联,则曰望切寇平而已;岂知《恨别》本旨,乃正在此二句结出,而其根苗,已在次句伏下也。公之长别故乡,由东都再乱故也。解者不察,则七、八为「游骑」矣。
《杜诗镜铨》:邵云:格老气苍,律家上乘。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起二笔力矫拔而意绪淋漓。三、四亦是骨立峭笔,为复沈痛。五、六字字琢叠,情真力到。结语引开,正照起绪,似此峭削章笔,更尔沈着刻挚,绝无率瘦之笔,当是情至气郁,律细工深,四合成章,乃无遗憾。
《历代诗法》:前四句双起双承。五、六言颠倒错乱,极形思忆之状。
《此木轩五七言律诗选读本》:末联十四字,何字为妙?识得此字(按指「急」)之妙,则诗家关捩子已得之矣。
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杜甫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杜甫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全诗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