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而来,泊舟于浩渺的洞庭,傍临高达百层的巍巍山城。
岸上的晚风翻动了暮色中的波浪,拥裹船舱的雪花扑打寒灯。
滞留异地,我有才难展;艰危之际,我意气倍增。
打算乘风破浪,放舟南下,说不定就像扶摇直上的九天鲲鹏。
岳阳:地名,在今湖南省境。
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
踰:越过。
山城:指岳阳。
仅:几乎、将近。
留滞:即滞留异地。
艰危:指时局艰难危险。
图南:谓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今用为表示事业发韧,具有雄心壮志。
鲲鹏:庄子所假托的大鱼大鸟。《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其次,我们知道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仗,「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鲲鹏」,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非常贴切。
此诗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读此句,令人心动怦然……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一诗只一句言雪,而终篇自有雪意。其诗壮哉,乃诗家样子也。
明·王嗣奭《杜臆》:后诗「穷迫挫曩怀」,今云「艰危气益增」,似为相左。然读谭、衡等诗,神王气壮,知非虚语。然亦因舟向南溟而意激于鲲鹏之变化也。
清·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此亦附会之说,第五句未甚圆。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殊不肯放下。然贤于梦得者,怀忠思效故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和平矣,下接云:「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如此拓开,方振得起。温飞卿《商山早行》,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下,接「懈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便觉直坍下去。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首句,漂流之远。次句,仰眺之神。三、四之景,正从五、六之「留滞」、「艰危」写出,而忽以才气变化,结出壮往兴致。盖因向南触起,亦聊以自豪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只此十字写岳阳城,有吞吐烟涛之妙(「图南」二句)。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三、四句法贵匀称,承上陡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
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沈郁英壮。
《泊岳阳城下》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黄鹤注:「当是大历三年(公元768)冬深作。」 此时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作者于此后大约两年左右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而即便如此,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整首诗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