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品汇》:刘云:律句有此,自觉雄浑(「西望瑶池」二句下)。
《唐诗评选》:无起无转无叙无收,平点生色。八风自从,律而不奸,真以古诗作律。后人不审此制,半为皎然老髡所误。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常吉曰:以下几诗,但追忆秦中之事,而故宫离黍之感,因寓其中:「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瞿塘峡口」(见「其六」),言明皇之事游乐;「昆明池水」(见「其七」),言明皇之事边功,而末但寓感慨之意。吴山民曰:起联皇居之壮。蒋一癸曰:因开宫扇,故识圣颜,有映带法。周明辅曰:只就实事赋出,沉壮温厚无不有。梅鼎祚曰:八首皆有大声响,馀得「玉露」、「蓬莱」、「昆明」尔。
《杜臆》:极言玄宗当年丰亨豫大之时,享安富尊荣之盛。不言致乱,而乱萌于此。语若赞颂,而刺在言外。……家有丰考功《秋兴帖》写「蓬莱宫阙」诗,尾自注:「仙」(阙)误作「宫」,……盖下有「宫扇」,字复,宜作「仙」。
《唱经堂杜诗解》:「点」字妙。先生此时之在朝班,只如密雨中之一点耳,虽欲谏议,亦复何从(「几回青琐点朝班」句下)。
《钱注杜诗》:此诗追思长安全盛,叙述其宫阙崇丽,朝省尊严,而伤感则见于末句。
《杜诗详注》:陈泽州注:此诗前六句,是明皇时事;「一卧沧江」,是代宗时事;「青琐」「朝班」,是肃宗时事。前言天宝之盛,陡然截住,陡接末联。他人为此,中间当有几许繁絮矣。……此章用对结,末二章亦然。卢德水疑上四用宫殿字太多。五、六,似早朝诗语。今按赋长安景事,自当以宫殿为首,所谓「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也。公以布衣召见,感荷主知,故追忆入朝觐君之事,没齿不忘。若必全首俱说秋景,则笔下有「秋」,意中无「兴」矣。此章下六句,俱有一虚字、二实字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
《围炉诗话》:此诗前六句皆是兴,结以赋出正意,与《吹笛》篇同体,不可以起承转合之法求之也。
《唐诗成法》:此思昔日之得觐天颜也。七开笔说今日,八合,方是追昔。
《网师园唐诗笺》:上半盛写宫阙之壮丽,三、四句写朝省之尊严。
《唐诗别裁》:前对南山,西眺瑶池,东接函关,极言宫阙气象之盛,无讥刺意(「蓬莱宫阙」四句下)。追思长安全盛时,宫阙壮丽,朝省尊严,而末叹己之久违朝宁也。
《读杜心解》:五章以后,分写「望京华」。此溯宫阙朝仪之盛,首帝居也,而意却重在曾列朝班,是为「所思」之一。「沧江」带「夔」。「岁晚」本言「身老」,亦带映「秋」。
《杜诗集评》:吴农祥云:极刺时事而雄浑不觉。徐士新云:「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不若指贵妃为当。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杜公「蓬莱宫阙对南山」,六句开,两句合;太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三句开,一句合,皆是律绝中创调。
《杜诗镜铨》:此思长安宫阙之盛,而叹朝宁久违也。前六句直下,皆言昔之盛,第七,一句打转,笔力超劲。陈秋田云:下四首不用句面呼吸,一片神光动荡,几于允迹可寻。吴瞻泰云:此处指拾遗移官事,只用虚括,他人当用几许繁絮矣。
《读杜札记》:说者以此四句专指太宝之盛,亦非通论。看五、六即入身预朝班,系肃宗朝事,则上四不得坐煞天宝。
《杜诗言志》:追忆太平宫阙之盛,为孤忠之所爱慕不忘也。……通首博大昌明,铿鈜绮丽,举初、盛早朝应制诸篇,一齐尽出其下,真杰作也。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周云:只就实事赋出,沉壮温厚无不有。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结二方是此时意绪。上六止写入结内一「朝」字耳。章法极为开动。结语仍是对出,起二警亮,五、六郁丽,弥见沉挚。
《昭昧詹言》:思宫阙,高华典丽,气象万千。……结句收五、六句,忽跳开出场,归宿自己,收拾全篇,苍凉凄断。此乱后追思,故极言富盛,一片承平瑞气,而存外有馀悲,所以为佳。
王母:杨贵妃初度女道士,故唐人多以王母比之。
东来紫气满函关:唐以老子为祖,屡征符端。
照朝班:一作「点朝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