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评析

《秋兴八首》是杜少陵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时诗人五十六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此为第一首。

辑评

《唐诗品汇》:刘云:此七字拙(「丛菊两开」句下)。

《杜臆》:前联言景,后联言情;而情不可极,后七首皆胞孕于(五、六)两言中也;又约言之,则「故园心」三字尽之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浦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椁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周珽曰:天钧异奏,人间绝响。

《唐诗评选》:笼盖包举一切,皆在「丛菊两开」句联上景语,就中带出情事,乐之如贯珠者,拍板与句,不为终始也。挨句截然,以句范意,则村巫傩歌一例。以俟知音者。

《杜诗解》: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望苦低垂」也。

《义门读书记》:中四句,虚实蹉对。「江间波浪兼天涌」二句,虚含第二首「望」字。「丛菊两开他日泪」一句,虚含「望」之久也。

《而庵说唐诗》:此是《秋兴》第一首,须看其笔下何等齐整。

《围炉诗话》:《秋兴》首篇之前四句,叙时与景之萧索也,泪落于「丛菊」,心系于「归舟」,不能安处夔州,必为无贤地主也。结不过在秋景上说,觉得淋漓悲戚,惊心动魄,通篇笔情之妙也。

《杜诗集评》:吴农祥曰:惊心动魄,不可以句求,不可以字摘。后人言「兼天」、「接地」之太板,「两开」、「一系」之无谓;岂不知工中有拙,拙中有工者也。

《唐宋诗醇》: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生心神结聚所作也。八首之中难为轩轾。

《读杜心解》: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五、六,则贴身起下……,「他日」、「故园」四字,包举无遗,言「他日」,则后七首所云「香炉」、「抗疏」、「弈棋」、「世事」、「青琐」、「珠帘」、「旌旗」、「彩笔」,无不举矣;言「故园」,则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长安」、「第宅」、「蓬莱」、「曲江」、「渼陂」,无不举矣。……发兴之端,情见乎此。第七,仍收「秋」,第八,仍收「夔」,而曰「处处催」,则旅泊经寒之况,亦吞吐句中,真乃无一剩字。

《杜诗镜铨》:「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末二句结上生下,故以「夔府孤城」次之。言外寓客子无衣之感(「寒衣处处」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末二句写出客子无家之感,紧顶「故园心」作结,而能不脱「秋」字,尤佳。

《昭昧詹言》:起句下字密重,不单侧佻薄,可法,是宋人对治之药。三、四,沈雄壮阔。五、六,哀痛。收,别出一层,凄紧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