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闻前岗周氏旌表有期
[宋代] 辛弃疾
君听取:尺布尚堪缝,斗粟也堪舂。人间朋友犹能合,古来兄弟不相容。《棣华》诗,悲二叔,吊周公。
长叹息、脊令原上急;重叹息、豆萁煎正泣;形则异,气应同。周家五世将军后,前岗千载义居风。看明朝,丹凤诏,紫泥封。
注释

最高楼:词牌名。南宋后作者较多,以《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八十一字,前阕四平韵,后阕三平韵,过阕错叶二仄韵。体势轻松流美,渐开元人散曲先河。此调押平声韵,或押仄声韵,但宋金元词押平韵者居多,其中有前阕起句三字、第三句五字者,有前阕起句三字、第三句六字者,有前阕起句四字、第三句六字者,例于后阕第一、二句俱间押仄韵,此为定格。或后阕第一、二句三声叶韵,或第一句押平韵、第二句不押韵,或第一句不押韵、第二句仍押平韵,或第一、二句俱不押韵,均属变格。若全押仄韵,则惟无名氏一词,见之《梅苑》,宋金元无填此体者。

「闻前岗周氏旌表有期」:四卷本丙集作「闻周氏旌表有期」。

周氏旌表: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六·铅(Yán)山周氏义居记》:「周氏世为舒灊人,继迁金陵,避五季之乱,来家鹅峰之下,盖三百年矣。有祠号将军者,最其始祖也。系虽莫可谱,其曰『承志』曰『谊者』,皆累祖业儒。至处士钦若,字彦恭,有声三舍间。……始欲与其伯仲同居而不异籍,自以身在季,不得专,切切为恨。逮其病亟,当绍兴二十二年六月也,索纸书字二百馀以戒其四子,有曰:『吾平生教汝读书,固不专于利禄,欲汝等知义,以兴美薄俗尔。我病必不瘳。汝等尽孝以事母,当以义协居,勿有异志。居舍虽小不足耻,田园虽寡不足虑也。不能遵吾训,是谓不孝;他日或仕不以廉自守,是谓不忠,不孝不忠非吾子孙也!』越六日而逝。其配虞氏,贤而守义,恸哭而藏其书。淳熙四年,其子曰藻、曰芸、曰苾(bì)、曰芾,稍长矣,虞乃以遗命陈于民部,祈给之凭。……而藻等孝友孜孜,克成其父母之志,馀三十年,后将弗坠,周氏其自此兴乎。……周氏岁入不能二千斛,内外几六百指,养其偏亲,时其祭祀,给其嫁㛰,皆有定式。岁又以十万钱招延儒士,俾其幼稚学礼无缺者。俭以足用,是可则云。」《江西通志》:「铅山周钦若,字彦恭。……子藻、芸、苾、芾,守遗训同居。至庆元,已三世矣。三年,州状闻,朝廷旌表其闾,长史致礼,免本家差役。」

「尺布尚堪缝,斗粟也堪舂。人间朋友犹能合,古来兄弟不相容」句:《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乃不食死。……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棣华》诗,悲二叔,吊周公」句:《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wěi)韡(wěi)光明华美貌。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序云:「《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管蔡,即周文王三子管叔鲜、五子蔡叔度;周公,周文王四子。

脊令:《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豆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魏)文帝尝令东阿王(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前岗千载:四卷本丙集作「前江千载」。

「丹凤诏,紫泥封」句:明·陈耀文《天中记》:「唐时将相官诰用金凤纸书之。」唐·李商隐《梦令狐学士》:「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汉·卫宏《汉旧仪·卷上》:「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