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独游西岩
[宋代]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译文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

生查(chá)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尊前集》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四十字,上下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独游西岩」:广信书院本无,玆从四卷本丁集。

西岩:《上饶县志·山川门》:「西岩在县南六十里,岩石拔起,中空如洞,内有悬石如螺,滴水垂下,味甘冷。」

天高:四卷本丁集作「高高」。

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句:宋·苏东坡《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宋·欧阳文忠《六一诗话》:「李白《戏赠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生』为语助,如『作么生』、『何似生』之类。」生,宋时口语,形容词后之语尾助词,无义。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叔师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藉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评析

词的上阕藉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阕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词的下阕藉月来自写,也有与上阕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阕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