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青玉案(àn):词牌名。名本汉代张衡《四愁诗》「何以报之青玉案。」此调一般以宋代贺铸所作「凌波不过横塘路」一阕为正格,故又名《横塘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六句,五仄韵。明·杨慎:「古诗青玉案,即盘也。今以案为卓,非。孟光举案即盘也。若今之卓子,岂可举手? 」明·王世贞:「孟光举案齐眉,按《说文》‘几属也’。杨用修引张平子『何以报之青玉案』,谓以为青玉碗,且云一妇人安能举案,则用修以案为今之案卓耳。以案作碗,尤无据。」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星如雨:花灯多如千树开花,焰火如乱落纷雨。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十六日》谓正月十六日京城各坊巷「各以竹竿出灯毬于半空,远近高低,若飞星然。」《左传·庄七年》:「星殒如雨。」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唐·郭利贞《上元》诗:「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凤箫声动: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指月,故继之「光转」二字,亦或指灯。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赞「漫衍鱼龙、角牴之戏」句下师古注云:「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北宋·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观灯》诗:「鱼龙漫衍六街里,金锁通宵启玉京。」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蛾儿雪柳黄金缕」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十六日》:「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半。」《大宋宣和遗事·亨集》:「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奉圣旨‘宣万姓’。有快行家手中把著金字牌,喝道:‘宣万姓!’少刻,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著玉梅、雪柳、闹鹅儿,直到鳌山下看灯。」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一》引《岁时杂记》:「都城仕女有插戴灯毬灯笼,大如枣栗,如珠茸之类。又卖玉梅、雪柳、菩提叶及蛾蜂儿等,皆缯楮为之。」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同叔和柳耆卿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遊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阕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遊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阕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静安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嘉州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遊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遊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纔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清·彭羡门《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清·梁任公《艺蘅馆词选·丙卷》: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清·王静安《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首词是都城元夕观灯所作,宋人习俗,元夕放灯,从正月十四日夜开始,至十六日夜结束。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同汴(biàn)京一样,无论是皇宫、官署、贵臣府第还是普通百姓,都制作灯山,悬放灯火,杂陈百戏,供遊人士女观看。本词应当是作者乾道七年(西元一一七一年)正月居官临安人司农寺主簿时所作。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人群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馀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