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鬟低垂的少女在酒垆边买酒,卖花人的帘子下鲜花盛开,一片春意盎然。那个白衣女子正亲自驯马,马儿飞驰而过,踏起的尘土仿佛被扬起的浮萍。
香烟袅袅,萦绕着柳枝,好像人萦绕着愁绪,不如将这旖旎的晚晴图画下,半枕着荷花枕在浪花上睡去,即使黄莺再叫也不要去理它。
秋千索:词牌名,此调不见词谱,是为性德自度曲。上、下片各四句,共五十四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馀皆押仄声韵。
渌(lù)水亭:建在明珠府的西花园里,是性德与友人吟诗作赋的雅集之所,今为宋庆龄纪念馆,紧邻后海。
垆(lú):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双鬟亚:双鬟,古代年轻女子之两环形发髻,此处代指脾女。亚,通“压”,低垂之貌,此谓婢女之双鬟低垂貌。
香尘:本指芳香之尘。此处代指湖水中浮游之水禽划破水面。
“看白袷(jiá)”句:白袷即白袷蓝衫,旧时士人之服装,此处借指未取得功名之人。调马:驯马。李端《赠郭驸马》:“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
宛宛:迟回缠绵的样子。萦挂:牵挂
晚晴:谓傍晚晴朗的天色.
芙蕖(fúqú):荷花:此处指绣有荷花的枕头
“教费尽”句:谓黄莺儿不住地啼鸣。费尽:用尽。
上片四句一景,皆为春到人间,渌水亭望中所见之景。开篇“垆边换酒双鬟亚,春已到卖花帘下”,这里指的就是一名少女在酒垆买酒的情景。少女买完酒,自然要回到归处,脚下的灰尘随着裙摆,在阳光下荡漾,刺眼的阳光中,那微微的颗粒,欢娱地跳跃着。“一道香尘碎绿苹”,水波阵阵,原本漂浮在水面上的绿色浮萍被打了孔,好一幅春日图。容若在此用到一个词为“香尘”,芳香之尘,尘埃怎能芳香,这不外乎是容若的一种比拟。香尘也是指湖水中的水禽,在水面上游走,划破水纹,荡漾出的水波。随即写道“看白袷亲调马”,白衣飘飘的少年在亲自驯马,他飞身一跃,将不听话的马匹训练得服服帖帖。马匹终于听从他的指挥,疾驰而过,荡漾起的灰尘,搅碎了一池的绿萍。上片便在一片混乱的春日中结束。
下片笔锋一转则心绪阑珊,悠闲自在中透露出几许淡淡的春愁。“烟丝宛宛愁萦挂”,真是多情公子空馀恨,这般的伤神又是为了哪般。想这么多于己无关的事情,倒不如专心致志地去欣赏眼前的美丽春日。“剩几笔晚晴图画”,将这一幅美好的春日图画在纸上,永远留下旧忆,岂不是更好。欣赏完春光,作完画,不如小睡片刻,在春日暖意盎然的时刻,做一场美梦,再也没有比这更惬意的事情了。“半枕芙蕖压浪眠,教费尽莺儿话。”容若半倒在枕头上,闭目养神,心情渐渐放松,仿佛神游太空,看到更加虚幻美好的景物。即便是黄鹂鸟再清脆的叫声,也无法将他从梦中唤醒。春日就这样在睡梦中逐渐走远,渐行渐远。结尾处不免意绪阑珊,多情的纳兰即便在这样喜人的春色之中也容易生起哀怨之情,清丽的笔触中夹杂着几许淡淡的哀愁,使得这首词别具一番风味。
小词中固然也有淡淡的哀思、薄薄的凄凉,但行文清朗,意境悠长,纵然是忧愁,也在这历历春日中显得轻松可爱了。
现代学者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此作点染春色,笔笔如画,风格清新俊逸。惯作伤感语的容若原来也能弹出轻快的春之旋律,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作者于《天仙子·渌水亭秋夜》中描绘了渌水亭秋夜之景,并抒发了秋意之感,孤恨之情。此篇则是描绘了渌水亭春日之景。全篇围绕其“春”和“望”二字涉笔,清新淡雅,闲静疏朗,别于“渌水亭秋夜”之愁怀伤感。
上阕四句一景,皆为春到人间,渌水亭望中所见之景,酒肆唤酒,帘下卖花,鸭鹅戏水,岸边驯马,犹如春意盎然的组画,活泼而富有生机。下阕一转则不免意绪阑珊,闲适中透露了几许淡淡的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