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宫花
[清代] 纳兰性德
盼天涯,芳讯绝,莫是故情全歇?朦胧寒月影微黄,情更薄于寒月。麝烟销,兰烬灭,多少怨眉愁睫。芙蓉莲子待分明,莫向暗中磨折。
注释

芳讯:即音讯,此为对亲友、恋人音讯之美称。

麝烟:焚烧麝香所散发出的香烟。

兰烬:燃烬之烛心状似兰花,故称。唐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芙蓉:即荷花。

赏析

人间多是惆怅客,更有纳兰痴情人。满腹苦水,叫他如何排解忧愁,唱尽悲歌?

直道:“盼天涯,芳讯绝”,令人联想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人,不知独倚高楼之景,是否也同纳兰一般苍茫;不知望断天涯路,是否也同纳兰只寻得“芳讯绝”。情意是有共通之处的,读来孤寂,都是悲苦之词。身旁空旷寥落,以为能在天涯那头找寻些什么。

可是想见之人不见面容,想闻之讯未得其踪。莫不是,故人旧情,全然已尽?这“故情”二字,出自唐代王昌龄之诗,曰:“霜天留饮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纳兰此问,可解为呓语之言。故情是否安在,他还不清楚吗?只是接受现实这样的事,对脆弱的词人,太显残酷,只能自我麻痹、自我安慰,问:她是否已经不在那里了?答案却是早已知晓,盘旋于心千遍万遍,还是不忍对自己说,她已然消逝在天涯。

于是心头寒意阵阵,看那朦胧的月色,都是寒冷萧条,昏暗微黄。情自凄婉,寒月再美,不过目及之物而已。世人所观之月,都是同样的月,偏偏纳兰眼中,怎就尤其寒冷凄清呢?所谓景语皆情语。心里是白雪皑皑,眼观之物,必不至于五彩斑斓。

这才意识到,麝香烧尽的香烟已散去,燃尽呈兰花之态的烛心也熄灭,怨眉愁睫,该用什么解?自古烟、烛都是描绘朦胧唯美的景色,被赋予消逝之意,只因烟缕轻盈,还没能好好欣赏,风过便散,烛则有残烛烧尽、恰留烛心为证,好似提醒着它曾经的存在。徒留烛心如兰花之态,一切事物消逝之迅疾,非能够轻易掌控,于是更是加深了愁绪。眼前之景都是残破之景,散了轻烟灭了灯烛,还有什么是完好?

最后,“芙蓉莲子待分明”,从《乐府诗集·清商词一·子夜夏歌之八》来: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芙蓉大概取的是其谐音“夫容”,诗中描写情人幽会之景。愁情满腹的纳兰自然取的也是反意,写故人幽会的欢愉,更是自嘲自己的落寞孤楚,反衬得一地凄凉。所谓伊人,着实已“在水一方”,天地之遥,该如何跨越,才能让他不那样痛心?

莫问,莫问!“莫向暗中磨折”,似是自慰,却更多无可奈何。

评析

《乐府诗集·清商词一·子夜夏歌之八》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之句。《满宫花·盼天涯》结处二句由此化出。颇有自嘲自解自慰之意。此系思念至深至切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