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清代] 纳兰性德
江南忆,鸾辂此经过。一匊胭脂沉碧甃,四围亭壁幛红罗。消息暑风多。
注释

鸾辂:天子王侯所乘之车。《吕氏春秋·孟春纪》:“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高诱注:“辂,车也。鸾鸟在衡,和在轼,鸣相应和。后世不能复致,铸铜为之,饰以金,谓之鸾辂也。”

胭脂:指胭脂井,即南朝陈景阳宫的景阳井,故址在今南京市,隋兵南下,陈后主与妃张丽华、孔贵嫔并投此井,故又名辱井,井有石栏,呈红色,好事者附会为胭脂所染,呼为胭脂井。

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消息:变化。

赏析

纳兰作这首小词是回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扈驾南巡时经过南京的情况。因词中有“暑风”之语,张草纫推测可能作于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

这首词写的是过旧陈宫时的感受。

鸾辂指皇帝车驾。“江南忆,鸾辂此经过”说明当时是扈驾南巡。“一匊胭脂沉碧甃”,则指胭脂井,胭脂井即南朝陈景阳宫的景阳井,故址在今南京市。

南朝陈后主虽然是位昏庸之君,但他与张丽华的爱情故事却一直流传民间。张丽华本是歌伎出身,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并在光照殿前,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居临春阁,让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妃同住望仙阁,整日只做饮酒赋诗之事。陈后主还曾作一首《玉树后庭花》,被广为传唱。

隋兵攻入皇城之时,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妃三人并作一束,同投井中。在亡国之时,仍选择与张丽华一起,也不能不说此人对陈后主的重要意义。井有石栏,呈红色,好事者附会为胭脂所染,呼为胭脂井。宋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记金陵登览》有记载:

“辱井者,三人俱投之井也,在寺之南。甚小而水可汲,意其地良是,而井则可疑。世传二妃将坠,泪渍石栏,故石脉类胭脂,俗又呼胭脂井。”

此处是以事代人,谓当年陈后主与其张、孔二妃洒泪投井,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当时情景诚可哀悯。

“四围亭壁幛红罗”一句,意谓亭壁四围挂起了红罗,以遮蔽江南多变的暑风。

陈朝繁华的消失和难忘的教训总勾起历代诗人的兴亡之叹。自宋朝开始,王安石有《次韵王微登高斋》诗云:“台殿荒墟辱井湮,豪华不复见临春。”元代萨都剌亦在他的《满江红·金陵怀古》中抒发了对这个汉族王朝的慨叹:“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蛰泣。”到了清代,郑板桥有《念奴娇·胭脂井》一首,写得颇为感人,全引如下: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许?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从前胭脂井旁的繁华三阁,早已被隋文帝下令毁为平地,砖头搭了蒋州的城墙,早已今非昔比了。就连现时鸡鸣寺里的胭脂井,明朝时也已有人提出,它是后造的,似全为给后世子孙提供历史教训之用。明朝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便是证据:

“向馀登清凉台,入门见巨井,僧云,此胭脂井也,问台城,则指前冈。今细考之,则知吴苑城据覆舟山之前,对宫门之后,而晋台城即修吴苑为之。华林园在台城内,而临春、结绮、望仙皆华林园中阁,胭脂井在阁前。始知僧言之非也。”

说红颜祸水也罢,说荒淫误国也罢,千载年间,红颜绝色常常是历史鲜亮的一角,引人遐思。往日玉树后庭花的陈宫,在纳兰看时便已只存萧萧风物。但因了张丽华的绝世姿容,这南朝陈宫遗事也与“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诗歌一并在时空中回旋。自古江山一局棋,绝世红颜有香消玉殒之时,千秋功业有朝一日也会成断壁颓垣,世事无常,最能永恒的莫过于变化本身。万千思虑至此,纵使纳兰,也只有浅浅地叹上一句,消息暑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