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朝大达法师玄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
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方,啊!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引导世俗,如果出家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著,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
天水有个姓赵的人,祖辈是秦人。他母亲张夫人梦见一个印度和尚对他说:“你要生一个好孩子。”说完就取出口袋中的舍利让她吃下。等孩子出生后,梦见的那个和尚于大白天来到她屋里,摸着孩子的头说:“他一定能大力弘扬佛教。”说完就消失了。孩子长大后,额高眼大,下颌丰满,口唇方正,身高六尺五寸,声音象洪钟一样的响亮。要领悟佛教的法理,凿开众生的耳目,帮助他们认清宇宙,就一定要有这种祥和奇特的表像啊!他十岁时到天水街亭镇崇福寺依附道悟禅师当沙弥,十七岁正式成为比丘,入安国寺诵经,在西明寺受具威仪戒于照律师,由于他禀承持戒升为律师,同时,安国寺素法师传授了唯识大义,福林寺法师传授了通涅盘大旨。随之,他又梦见那个印度僧人用一个透明的器皿盛着舍利让他吃下,并且说:“佛教的教义都进了你的腹内。”从那以后,普天下的和尚说起经、律、论来没有高于他的,就好象百川汇集在一起在他那里形成源头一样,讲起来滔滔不绝永远也讲不到边。看来,能够从人的内心去掉对凡尘的贪欲执著,使众生享受佛法甘露的滋润的人一定要勇猛精进并具备很好的口才来讲请真相啊!没多久,他正心主持拜神的活动,很多神灵都来显现,他坐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讲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整个都城的人都去聆听。德宗皇帝听到了他的大名招请他入宫,见到他后非常高兴。从那以后,他经常进出皇宫,与儒家道家的人议论佛法,皇上赐给他紫方袍,每年对他的赏赐都高于他人。又下诏书让他在东宫教授太子。顺宗皇帝对他非常敬仰,对他亲如兄弟,两人同床而眠,恩宠礼遇特别隆重。宪宗皇帝也多次到他的寺庙里拜佛,和他象朋友一样,经常向他请教,赏赐的礼物也很丰厚。而他才华出众,说辞敏捷又合乎理数,回答皇上的询问都符合佛教的教义。虽然是仓促应对,每次都是以弘扬佛法作为要务,因此,皇上更加尊重修佛的人,认为他们是大圣人,也感到佛法的教义有高深莫测之处。当时,朝廷刚刚平息了各地节度军将的叛乱,皇上闲适无事,就颁下诏书让和尚率僧众从灵鹫山恭迎佛骨,在奥深的宫殿里开设法场,皇上手捧香灯亲自为百姓请福。不久,四海升平,没有人犯法,当兵的也不需要再去打仗,再也听不到孤儿的愁苦的哭声,就连大海也不起惊浪。这都是用天法的宗旨来庇佑朝政而取得的明显效果啊!要彰显天法辅助明君一定会有神灵的默契、暗合啊!他主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树立榜样来表彰僧众,历时十年,讲述《涅槃》《唯识》经论,担当仁道之重任,传授给宗派的主持,以开启修炼者并引导世俗,共一百六十座。他对“身口意”的修为符合佛法的要求,对不生不灭的心愿得到了实现,每日持诵诸部咒诀十馀万遍。他把清净国土当作栖息之地,庄佛经来报答佛法的救度之恩,供用数十百万金来装饰殿宇,其雕绘都非常美好。庙里的方丈可静静的在床上打坐,显贵的大臣和名流都非常敬慕佛法,豪爽之士及工匠商人都前来瞻仰。他们都诚心诚意的向寺院祭献宝物,非常敬仰的礼佛。像这样每天有千馀起,我们不能全部记录。和尚引导众生参拜神佛,抛弃凡尘的假象而修心向善,心里都很平静,无论是公子王孙还是地位低贱的人,都诚信接待。将要驾驶横渡大海的大船,从迷蒙中把众生拯救到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就一定要有神奇的功力和奇妙的道术啊!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他面向西右胁向下躺着圆寂。当时正是暑天,他死后的容貌就象活着时一样,遗体通宵飘逸着奇异的香味。那年七月六日,迁移到长乐的南原。按着大师的遗嘱把遗体火化了,得到的舍利子有三百多粒。燃烧时发出的光芒象皎洁的月光一样,火灭了他灵骨中的舍利子象圆珠一样。皇上谥号“大达”,存放他灵骨的塔叫玄秘塔。享年六十七岁,出家受戒后四十八年。他的弟子比丘和比丘尼约千馀名,其中有五十名都是对生命大道通达的人。啊!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不然,其不同寻常的祥瑞圣德哪能如此茂盛啊!继承沿袭他的弟子义均、自政、正言等人,严格遵守他的事业,虔诚的遵循他遗留下来的风教。生怕他们的美善之道随着时间的飘移而埋没。而合门使刘公的法缘最深,更是坚守他的法门,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赞扬之心,也请求传播那清高的风范,曾经游历藩国弘扬佛法,其赞扬之词都是发自内心的。
此劫中神佛万千,上天派释迦牟尼佛降到人间,他慈悲众生,用金刚经救度我们冲出凡尘而回归到天国世界。其教义高深莫测谁能够分辨呢,法师就好象亲自听到佛陀讲法一样,领会的非常清晰。前前后后,对于佛经的律论有很多说法,有深的,有浅的,有对的,有错的,都是对释迦佛戒定慧法理的领悟,谁能够分辨哪些是偏离了佛陀意旨起破坏作用的怪异谬论呢?法师就象分别霜雪和冰雹那样帮助世人。修佛要清心静气,世俗的各种欲望就象牢笼和疮疣一样束缚着人,如果同世俗同流修炼就会荒废,要用快刀割断拦在身上的绳索,象大象那样气势勇猛,又象猿猴一样的迅速敏捷。法师断绝了世俗的执着,去云游修炼。佛法的教化使大唐国运兴隆,千百年来神灵的暗合使救度众生的各法门接连着显扬光大。法师遇上了好时运,他用显明的道理感化引导众生,受到皇上的尊崇。佛门法典正在洪传,担当重任有卓越贡献的大师忽然一天离我们而去。世间之事都好象那水中的月光和镜中的虚影,都不是真实的,只有大师对佛法虔诚的心和他那光辉的形象让我们后来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留恋观望。
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端甫总管左街僧录。柳公权《金刚经》是长庆四年(824年)为右街僧录准公写的。
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金鱼袋:唐高宗始,绘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
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十岁出家,德宗时被征,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于戏:读为“呜呼”,感叹词。
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高额头深眼窝大下巴方嘴。颡,额头;颐,下巴。
菩提:梵语,汉语中是“道”的意思。
沙弥:少年出家,初受戒者为沙弥,二十岁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具威仪:言具威仪戒,戒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律师:佛教称善说戒律的高僧为律师。
禀持犯:保持戒律之谓也。
传唯识大义:佛教认为识即心识,大乘菩萨皆了却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意深妙,唯意缘知,这就是唯识大意。
涅:梵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涅,指不生。槃,指不灭。
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指宪宗李纯元和元年至十三年间,平息的各地节度军将之乱。
缁属:指僧众,人多穿黑色。
灵山:佛家称灵鹫山为灵山。是释迦牟尼传教的圣地。
运三密于瑜伽:佛三密是说如来身、口、意皆有不可思议处。瑜伽,梵语,意为相应,约言之:“身与口协,口号意符,意与身合,三业相应。故曰瑜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端甫已修行到身、口、意三业相协,与佛相契了。
悉地:悉,遍也。悉地,遍地。碑文中悉字为别写。
四相:生相,住相,异相,灭相。
茶毗:梵语,意为焚烧。此处指按端甫的遗嘱火化。
贤劫千佛,第四能仁:贤劫,佛教语,谓此劫中多贤人。释迦牟尼为贤劫中第四佛。“释迦”汉语译作能仁。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六月,大达法师——端甫圆寂,享年68岁,葬于长安长乐原之南。他是继玄奘法师后,唐代又一位有名的高僧,唐宪宗时,因为端甫在佛学界的造诣和声名,宪宗诏端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端甫继玄奘后又一次在长安震动朝野。端甫在朝中掌内殿法仪,标表净众长达十年,尤以主讲《湿般》、《唯识》等著称于世。文宗赐谥号“大达”法师。而为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以告示后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于长安刻此颂功德碑。此碑为柳公权64岁时所书,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柳公权书丹。
《玄秘塔碑》在点画上有两大显著特点:其一,有如截铁,圭角分明,方折峻整,别具特色。横轻竖重,短横较粗壮,长横格外瘦长,起止交代清楚。竖画顿挫有力,行笔挺劲舒长。撇画较锐利笔势修长。捺画粗重,用笔干净利落,与撇画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二,点画多样,变化丰富,别具一格。以“点”论,就有圆点、方点、短横点、横折点诸种;以竖”论,或圆起圆收、或圆起而露锋尽势;以“横”论,大多方起圆收,但多画重叠之时(如“三”、“寺”等字)必出之以不同形态;以“撇”论,有长长的兰叶撇,有短促的利剑撇,更有别致的回锋撇(如“凡”字的左撇)。
“柳体”的特点为结字中心攒聚收紧,四边伸展舒张,用笔挺拔,筋骨刚健,有内变外棱之评,世有“颜筋柳骨”之誉,《玄秘塔碑》则最为典型。其结体谨严,中宫内敛,四周舒展,寓圆于清刚之内。严谨而不失疏朗开阔之势,仪态冲和,遒劲绝伦。
而且《玄秘塔碑》结体也充满变化。从完整的碑面情况来看,大多中宫密集、四维开张但也有少数者有意拉开组合部分之间距离(如“以”字就被左右拉开距离)大多取狭长之纵向,但偶尔亦间之以宽博之横向(如“人”、“之”等字);或注重一字之中的曲直对比(如“紫”袍”等字),或注重一字之中主笔突出(如“中”字之中竖、“史”字之末撇等)等等。
《玄秘塔碑》全篇布局严谨劲健,章法上行间茂密,精妙高雅。左右基本对称,右肩稍高,形成左低右高之势,险中求稳。其字里行间,充满了行与留、曲与直、违与和、动与静、刚与柔、擒与纵、欹与正、虚与实。其劲、其秀,骨强筋健不失肤肉丰润;其姿、其态,天然巧成不失纯正规范。
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稿》:“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
明代赵崡《石墨镌华》:“书虽极劲健,而不免脱巾露肘之病,大都原出鲁公而多疏,此碑是其尤甚者。”
清代王澍《虚舟题跋》:“《玄秘塔》故是诚悬极矜练之作。”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玄秘塔碑》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成刻,后于北宋初年被京兆城中好古之士迁入府城孔庙。后吕大忠迁移入“府学之北墉”,与唐《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及诸多唐代名碑一起作为碑林藏石,而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至今仍保存于西安碑林。除宋代年间断裂以致每个行各损一至二字之外,碑身基本完好。此碑也在清人王昶《金石萃编》等中有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