攺火:指寒食节过完。
禁池:宫苑中的池塘。
火城:朝廷礼仪的一种。《国史补》:“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列烛,有至五六百炬者,谓之火城。宰相火城至,众皆灭烛避之。”
驰道:天子所行之道。
拾翠:指妇女春日郊游时戏嬉。
弓小:谓女子脚细小如弓。
莲步袅:女子小脚迈动起来袅袅婷婷的美态。
腰支:腰肢。
佩兰:佩饰兰花。
上林:本为汉代长安宫苑名,这里指东京御苑名园。
今困天涯:指作者被贬谪汉南儋州。
玉京:指京都。
刘郎:本指天台山遇仙之刘辰。此作者自比。
蓬山:蓬莱山,喻指京都。
此词诸本未收,刘尚荣《傅干注坡词》附录《注坡词补佚》、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曾枣庄和舒大刚主编的《三苏全书》《苏轼词集》收录此词,但没有编年。邹同庆和王宗堂在《苏词编年与辩伪》认为,此词应作于儋州。他们认为,“根据此词与他的《千秋岁》(岛外天边)从思想到词句都极为相似,应当断为同时之作。”又在《苏轼词编年校注》中说:“此情此景,与苏轼特殊身世遭遇,漂泊天涯的思想感情及贬官儋州时期所写作品的基调,极为合拍,因此可断定此词作于作者一再遭贬之绍圣元符年间。暂编元符已卯。”
此词上阕回忆京都的景物和王公少妇春游景象。“改火”指清明,点明时令。“禁池”,帝王的池苑。“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国史补》:“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列烛,有至五六百炬者,谓之火城。”“踏青”,春日郊游。“蚀翠惜”指妇女春日之嬉游。曹植《洛神赋》:“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袜罗弓小”喻女子纤小之脚。一说舞姿。《异闻录》:“贞之中,邢凤寓居长安平康里。昼寝,梦一美人授《春阳曲》,其词曰:‘长安少女玩春阳,何处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落帷空度九秋霜。’凤卒吟,请曰:‘何谓弓弯?’曰:‘昔年父母教妾此舞。’美人乃起,振衣张袖数拍,为弓弯状。”“上林”御苑名。词中这些景物和情景这正是苏轼在京都经历的见闻,不是身临其境,是很难写出来的。所有这些都成为作者美好的回忆。
下阕写作者被困天涯的懊恼。苏轼在《与侄孙元老》信中说:“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鲊酱等皆无。”又在《与范元长》信中说“海外困苦,不能如意。”这是“今困天涯”最好的注脚。(可参阅拙文《苏轼居儋生活初探》)苏轼虽贬儋州,但他总是想有朝一日能回到朝廷为百姓做一点有益的事。然而,眼前的困境,令他十分失望,懊恼,年复一年,却不能实现北归的愿望。“蓬山难到”、“仙梦杳”、“良宵又过了”等词句流露出作者思念京都繁华生活后失落的情感。词生动地刻画出东坡谪居儋州的真实象形。邹同庆和王宗堂先生把词编年在儋州,“引证时事,比检史籍”,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