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
[宋代] 苏轼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小曲。调名本自汉张平子《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金奁集》入「仙吕宫」。此词有单调、双调二体。单调者始自温飞卿词,因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子澄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卷水晶帘额」句,名《水晶帘》,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以温飞卿《南歌子·手里金鹦鹉》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单调二十六字,五句三平韵。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美成、杨无咎、仲殊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次仲词最为谐婉。周美成词名《南柯子》,程正伯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双调五十二字,前后阕各四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八月十八日观潮」:傅注本后有「和苏伯固二首」六字,元延祐本、吴讷钞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东坡外集》、毛本俱无此六字。按,刘尚荣《东坡词傅干注校证·〈注坡词〉考辩》:「傅本卷五《南歌子·海上乘槎侣》,调名下有词序:『八月十八日观潮,和苏伯固二首』所谓『二首』中之另一首,为《南歌子·苒苒中秋过》。元本及其馀各本前一首题无『和苏伯固二首』六字,而在《苒苒中秋过》一首调名下又均无,但《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标注『再用前韵』四字。朱本据王文诰《苏诗总按》将这两首词分别编入熙宁五年壬子和熙宁七年甲寅。按本集壬子《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诗云:『赖有明朝看朝在,万人空巷斗新妆。』癸丑有《八月十五日观潮五绝》及《瑞鹧鸪·观潮》词。这两次观潮均有诗词互证。唯甲寅年观潮并无诗文印证,且当时苏伯固不在杭州。王文诰所说:『甲寅八月十五日,江上观潮作《南歌子》词』,未明所据,不足为信。若仅以毛本『再用前韵』四字就把《苒苒中秋过》一首定为甲寅作,也嫌牵强。我以为,应从傅本,盖同时所作同调同韵二词,龙本、曹本皆从朱本,不妥。既与伯固唱和,考二人仕履,这种交游只能出现在元祐五年,东坡守杭,伯固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时,八月观潮而作词。」故兹从元及其馀诸本。

乘槎:傅子立注:「《博物志》:『近世有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又云:『天河与海通。』」刘尚荣按:「晋·张茂先《博物志·卷十·杂说下》:『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馀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馀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天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傅注盖撮述大意而删略失当,致使文意不明矣。」

萼绿华:傅子立注:「《真诰》:『萼绿华女许,升平年十月十日降羊权,自此往来,后赠权诗,火涴巾,金玉条。访问曰:是九疑山得道女罗郁也。』」刘尚荣按:「此条傅注讹夺错乱,几不堪卒读。今据《太平广记·卷五十七·〈神仙·萼绿华〉》引《真诰》原文补证如下:『萼绿华者,女仙也。年可二十许,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晋穆帝升平三年己未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云是南山人,不知何仙也。自此一月辄六过其家。权字道学,即晋简文黄门郎羊欣祖也。权及欣,皆潜修道要,耽玄味真。绿华云:「我本姓杨。」又云是九嶷山中得道罗郁也。宿命时,曾为其师母毒杀乳妇玄洲。以先罪未灭,故暂谪降臭浊,以偿其过。赠权诗一篇,并火浣布手巾一,金玉条脱各一枚。条脱似指环而大,异常精好。谓权曰:「慎无泄我下降之事,泄之则彼此获罪。」因曰:「修道之士,视锦绣如弊帛,视爵位如过客,视金玉如砾石。无思无虑,无事无为。行人所不能行,学人所不能学,勤人所不能勤,得人所不能得,何者?世人行嗜欲,我行介独;世人行俗务,我学恬淡;世人勤声利,我勤内行;世人得老死,我得长生。故我行之已九百岁矣。」授权尸解药,亦隐景化形而去,今在湘东山中。』」龙榆生笺引唐·李义山《无题二首·其二》诗:「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潮头来处:《列子》中所言之归墟。传说为天上地下之水所聚处,又为江河湖海之源。傅子立注:「《列子》:『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刘尚荣按:「节引自《列子·卷五·〈汤问·汤问夏革〉》:『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闲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雷辊夫差国」句:傅子立注:「今馀杭乃吴王夫差之故国。『雷辊』,言其潮声如雷。」龙榆生笺:「《广韵》:『辊,古本切,音「衮」。』《六书故》:『辊,转之速也。』」

云翻海若家:傅子立注:「『北海若』,海神之名。『云翻』,言其潮势如云。」刘尚荣按:「战国楚·屈原《楚辞·远游》:『今海若舞冯夷。』东汉·王叔师注:『海若,海神名也。冯夷,水仙人。《淮南》言冯夷得道,以潜于大川也。』宋·洪练塘《补注》:『海若,《庄子》所称北海若也。』」龙榆生笺:「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卷十七·〈外篇·秋水〉》司马注:『若,海神也。』」

弄琴牙、《水仙》:傅子立注:「『弄琴牙』,伯牙也,善抚琴。古者抚琴亦为之『弄』。司马相如饮卓氏而弄琴。《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云:「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子。」刺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涛汹涌,山林窅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作《水仙操》。曲终,成连回,刺船迎之而还,因而鼓琴妙绝天下。』今《水仙操》乃伯牙之所作。」刘尚荣按:「参见《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八·〈乐部十六·琴中〉》引《乐府解题》。《古诗记·卷四·水仙操》引《琴苑要录》,情节与此微异,原文如下:『《水仙操》,伯牙之所作也。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莫,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汨没,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作此歌。』」

评析

上阕写潮势通天,潮头邈远,则乘槎可至仙境,乃化惊险为神奇;下阕写潮声如雷,潮涌如云,怎得伯牙来摹写,必传巨响为希声。作者奇思妙想,诗兴盎然。

海上有人乘竹筏直上银河,仙女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这是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得来的。

「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这里引用典故,借用伯牙的故事来写潮声,潮声如雷,抒发作者希望有琴师来谱写潮声的愿望。这种写法在词中也不常见,可以说也是一次词风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