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和前韵
[宋代] 苏轼
一梦江湖费五年,归来风物故依然。相逢一醉是前缘。
迁客不应常眊氉,使君为出小婵娟。翠鬟聊著小诗缠。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和前韵」:元延祐本无题。兹从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

相逢:茅维《苏集》本、毛本作「相从」。

迁客:龙榆生笺引《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后晋纪》:「池州多迁客。」注:「以罢迁降外州者,其州人谓之『迁客』。」

眊氉(mào sào):因失意而烦恼。龙榆生笺引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俊乂实集其中,由此出者,终身为闻人。故争名常切,而为俗亦弊。其都会谓之『举场』,通称谓之『秀才』。投刺谓之『乡贡』,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京兆府考而升者,谓之『等第』。外府不试而贡者,谓之『拔解』。将试各相保任,谓之『合保』。群居而赋,谓之『私试』。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激扬声价,谓之『还往』。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籍而入选,谓之『春闱』。不捷而醉饱,谓之『打毷氉』。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而出,谓之『夏课』。挟藏入试,谓之『书策』。此是大略也。其风俗系于先达,其制置存于有司。虽然,贤士得其大者,故位极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十有六七,而张睢阳、元鲁山有焉,刘辟、元翛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