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宋代] 苏轼
珠桧丝杉冷欲霜,山城歌舞助凄凉。且餐山色饮湖光。
共挽朱轓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不知明日为谁黄。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九月九日二首」:元延祐本作「重九」。明吴讷钞本作「九月九日三首」,恐误。

珠桧丝杉:傅子立注:「桧柏叶端雪,炯然如珠。松杉叶条,纤细如丝。」刘尚荣按:「宋程文简《演繁露·卷二·丝杉》云:『栝木则柏叶松身,柏叶松身乃今俗呼为丝杉者也。』」

「且餐山色饮湖光」句:傅子立注:「山秀可餐,湖清可饮。」刘尚荣按:「《文选·卷二十八·陆士衡〈日出东南隅行〉》:『秀色若可餐。』又《宋文鉴·卷十二·苏东坡〈和陶渊明时运(其二)〉》:『下有碧潭,可饮可濯。』」

朱轓(fān):傅子立注:「《汉志》:『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皂盖,朱两轓。』」刘尚荣按:「见晋司马彪《后汉书·舆服志上》。『轓』原作『幡』,据《后汉书》改。」

青蕊:傅子立注:「杜子美诗:『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刘尚荣按:「句见《叹庭前甘菊花》诗,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