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
[宋代] 苏轼
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天。潘郎白璧为谁连。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
译文

徐邈醉得连酒的清浊能辨,刘伶以地为坐席以青天作帐幕,夏侯湛死后,潘安和谁合称连白璧。

没有什么办法不让新白发增添,不如归葬于家乡熟知的青山上,抱恨没有人借给我购田买房隐居的钱。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作「感旧」。

「徐邈能中酒圣贤」句:傅子立注:「《魏书》:『徐邈为尚书郎。时禁酒,而邈私饮,沈醉。校事(傅注本原作「校士」,据《三国志》改)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怒甚。』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谓注重修养,处世谨慎),偶醉言耳。」竟坐免。文帝时为中郎将,所在著称。帝问邈曰(傅注本原作「问曰邈」,据《三国志》改):「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傅注本原作「帅」,据《三国志》改)。』」刘尚荣按:「事详《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徐邈传〉》。字句与本传亦稍有出入:本传『禁酒』上有『科』字,『沉醉』上有『至于』二字,『坐免』作『坐得免刑』。」龙榆生笺引《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刘伶席地幕青天」句:傅子立注:「刘伶《酒德颂》:『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刘尚荣按:「见《文选·卷四十七·刘伯伦〈酒德颂〉》。」龙榆生笺《晋书·卷四十九·刘伶传》:「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其辞曰:『……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潘郎白璧为谁连」句:傅子立注:「《晋书》:『夏侯湛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刘尚荣按:「事详《世说新语·容止》,又见《晋书·卷五十五·夏侯湛传》。」龙榆生笺引《晋书·卷五十五·夏侯湛传》:「夏侯湛,字孝若,谯国谯人也。祖威,魏兖州刺史。父庄,淮南太守。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

买山钱:为隐居而购置山林之钱。傅子立注:「支遁字道林,晚年入会稽剡山沃洲小岭,买山为嘉遁之乡。又《世说》:『支公因人就深公买卬山。深公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刘尚荣按:「彗皎《高僧传·卷四·竺道潜传》,又见《世说新语·排调》:『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卬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南朝梁·刘孝标注:『《逸士传》曰:「巢父者,尧时隐人。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号巢父。」《高逸沙门传》曰:「遁得深公之言,惭恧而已。』」」

赏析

上片,藉赞扬古代贤明之士来表达对同情者的仰慕之情。「徐邈能中酒圣贤」,是隐喻徐得之的直言相谅,秉性修甚,颇有徐邈能识酒的清浊(世道清浊),醉而不问公事的洒脱气质。「刘伶席地幕青天」,是隐喻刘伶年隐居乡间,简从陋出的生活和贤明放达的性格,如同「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屋无室庐,幕天席地」的旷达胸怀。「潘郎白璧为谁连」,是隐喻诗人潘大临与挚友的友善。两者分离,东坡发出「潘郎白璧为谁连」的哀叹。东坡有意将古之徐、刘、潘三贤才与今之徐、刘、潘三贤才同姓偶合,为的是表达东坡向慕贤明,追求旷达的处世观。

下片,直抒欲回朝不成,真做隐士又无奈的仕宦观。「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点明东坡目前的「无可奈何」的政治处境和「新白发」的衰老生命。东坡离开黄州友善的人后感到寂寞孤独。即是死后,不如归葬于家乡的青山秀水边。这是东坡视死如归的坦荡的生死观。「恨无人借买山钱」,进一步写自己欲回朝不得,欲隐居不能的无奈愁绪。一个「恨」字道出了这种只能退步、安居现状的随缘心态。

全词,运用三个历史人物来隐喻三个现实人物,再由三个现实人物而联想到东坡自己的政治处境与适应心境,可谓借古喻今的绝妙构想。文字含蓄精练,蕴涵着丰厚的思想情感,是东坡感旧词作中的佳作。

评析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三月。上片赞扬了徐邈、刘伶的旷达、洒脱,并表现了东坡自己的向往之情。下片则抒写了东坡自己欲做忠臣而不得,欲做隐士而不能的无奈心境。全词,藉古喻今,将三个历史人物来隐喻三个现实人物,表达了东坡的政治处境与适应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