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炙手无人傍屋头
[宋代] 苏轼
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谁怜季子敝貂裘。
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岁寒松柏肯惊秋。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调名下题作「寓意」,《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调名下题作「寓意和前韵」。

「炙手无人傍屋头」句:傅子立注:「白乐天诗:『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刘尚荣按:「句出《放言五首(其四)》,见《白氏长庆集·卷十五》。」

季子敝貂裘:傅子立注:「《史记》:『苏秦说李兑,兑遗之黑貂裘。苏秦游秦,不能用,于是貂裘色敝。』杜子美诗:『季子貂裘敝。』」刘尚荣按:「《史记·卷六十九·苏秦传》无黑貂裘敝等记载。傅注盖本于《战国策·卷十八·〈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而误标出处。杜诗无此句,今查《九家集注杜诗·卷十五·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云:『季子黑貂敝。』《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六·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云:『谁悯弊貂裘。』弊通敝,傅注误将二者合而为一矣。又,宋王黄州《小畜集·卷八·谪居感事诗》:『季子貂裘敝,狂生刺字隳。』傅注或引此而误记作者名。」龙榆生笺又引《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苏秦说李兑〉》:「苏秦说李兑,抵掌而谈。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又引《战国策·卷三·〈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觔尽。」

顾我:茅维《苏集》本作「顾子」。

当世望:傅子立注:「晋周顗以雅望获当世盛名。」刘尚荣按:「语见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任诞》引《晋阳秋》曰:『初,顗以雅望,获海内盛名,后屡以酒失。庾亮曰:「周侯末年,可谓凤德之衰也。」』,又见《晋书·卷六十九·周顗传》:『初,顗以雅望获海内盛名,后颇以酒失。』」

古人求:傅子立注:「晋王衍,字夷甫,幼而俊悟。武帝闻其名,问王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耳。』」刘尚荣按:「事详《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从弟)王衍传〉》。」龙榆生笺引《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从弟)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岁寒松柏肯惊秋」句:傅子立注:「《论语》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刘尚荣按:「见《论语·子罕》。」

评析

世人皆知东坡文词以旷达豪放为显,这首花大量文笔写秋的悲凉之作在东坡词中算为少见。初看词的上阕,「炙手无人、萧萧晚雨、梧楸、敝貂裘」等场景和物象很明显是悲秋的代名词。到了下阕,这种情绪还在延续,但可以体会到细微的转变倾向,「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我已经不能承担什么大的期望了,那么是不是就要学习古人呢?是不是要选择古代文人通常的做法,悲秋呢?不是的,东坡到底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风格。词的最后一句才揭开谜底,词意陡变,「岁寒松柏肯惊秋!」所谓化悲痛为力量,借松柏抒发自己的感情,纵然世道沧桑、仕途不顺,然而还要像松柏那样,保持坚强、长青的性格。或许词人将这首词定名「寓意」,蕴含的也就是这个意义吧。